最近,小米又出名了,這一回是因為自動泊車故障。
11月14日,多名車主反映小米汽車su7標準版「自動泊車」功能出現故障,造成不同程度的撞擊、剮蹭損傷,還有車主因此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
事情發生之後,小米汽車的態度還算積極。官方承認是小米系統bug,導致自動泊車功能異常。客服還表示,將由小米官方承擔所有維修費用,維修期間每天提供1500個小米積分(價值150元)補貼,作為維修期間的出行補貼。
從態度上看,小米汽車沒有推卸責任,並給出補償方案,這也算得上是直面錯誤了。只不過,這種事情發生在小米汽車身上,著實讓人有些失望。要知道,10月30日,小米su7 剛剛進行了ota 1.4.0升級,內容便包括了代客泊車的升級。
根據相關媒體收集到的內容,當時的宣傳是,升級後小米su7 pro和小米su7 max車型代客泊車輔助路線匹配速度提升,能更早的匹配出路線;小米su7 標準版代客泊車輔助功能,支持在已生成路線的停車場跨層泊車,車速設置到「較快」後,在外部道路環境不複雜的前提下,巡航車速最高可支持23km/h;當車輛倒車時,系統監測到車輛後方存在與動態橫穿目標(車輛、二輪車、行人)的碰撞風險時,功能將通過視覺或聽覺報警來提醒駕駛員,甚至在必要時主動制動,提醒駕駛員注意倒車安全。
甚至在事故發生的當天,雷軍還在直播中提到,在had小米超級智能駕駛中,泊車端到端模型實現了演算法體驗雙升級,小米的代客泊車功能升級為超級代客泊車。據雷軍所說,「超級代客泊車功能整體巡航效率提升了30%以上,同時針對泊車期間的巡航靈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意味著以前需要停車等待其它車輛的行為得到優化,現在車輛會邊動邊觀察,遇到路況允許及時提速通行。」
按道理來說,既然技術這麼厲害,又經過了一次迭代升級,自動泊車應該更不容易出問題才對,而事實顯然和官方說法有差異。這不得不讓人想到雷軍三年前曾經立下的「flag」,「要在2024年底進入智駕第一陣營」。三年已經過去,小米汽車的確入局即火,成為了當下的「網紅」汽車品牌。
可惜的是,這一次,一天發生70多次智駕安全事故,顯然是和「進入智駕第一陣營」這句話背道而馳了。雷軍會不會被「打臉」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恐怕得被當作教訓,寫入小米汽車的「發展史」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小米汽車不過是一個剛入局的車企,我們應該對其有一定的包容。但個人認為,入局汽車市場,參與公平競爭,車企就有責任拿出成熟的技術,保障用戶安全,這一點,小米汽車也應該做到。當然,這件事具體會有什麼回應,我們尚未可知。但仔細想想,在車均智駕的時代里,因為自動泊車導致事故的例子也不僅僅是小米汽車一家。
包括阿維塔、智己、理想、小鵬等車企均曾出現過個別車輛在自動泊入時發生剮蹭事故的情況。前段時間還有一個關於一段理想l9自動泊車失敗的監控視頻在網路上瘋傳,視頻顯示,一位理想l9車主將車停到車位前,人離開了車輛,開啟了離車泊入功能。之後車輛突然自行駛離了車位,直接駛入了道路中,在一輛三輪車通過時,理想l9進行了剎車,最後還截停了一輛正常行駛的汽車,險些釀成事故。
無獨有偶,一輛智己ls6的車主在使用自動泊車功能時,在向左打方向盤倒車進入車位的操作中,車頭右前側與一金屬立柱接觸,導致車輛右前部分受損。而蔚來et5車主使用泊車輔助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車輛在自動泊車過程中撞到了停車位附件的柱子,導致車輛受損。
不可否認,當下,智能駕駛技術相比過去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當下的智駕技術是否已經成熟到毫無技術漏洞,從目前智駕引發的事故上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管是自動泊車還是其他但什麼酷炫的智能化功能,說到底,考驗的都是感測器、演算法、控制系統等無數環節的精準協同。就目前而言,應該還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可以保證自己在這一方面萬無一失。
所以,即便現在很多車企都宣揚自己有l2+智駕水平,甚至有些車企拿出了l3的概念,但如今的智能駕駛,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駕駛人員仍然需要做好第一責任人。在使用這些功能的時候,駕駛員要在車上、車外或在遠程的手機上對泊車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停止自動泊車過程並採取安全措施,只有這樣,大家的出行安全才有雙重保障。
就像理想汽車產品線負責人張驍在社交媒體上回復網友的時候所說的那樣,他表示:「目前為止任何形式的智能駕駛,駕駛員都是交通安全的責任人。這就像家裡孩子未成年,雖然能力在進步,但父母作為監護人,依然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負責。至於「智能駕駛」這個ai孩子啥時候能成年,能對自己負責,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車叔總結
智能駕駛技術的成熟將需要時間的檢驗和不斷的技術革新,車企有責任讓技術越來越成熟,而每一位駕駛人員,同樣應該把好安全關,畢竟智駕技術的漏洞什麼時候能完全消失,誰也不知道,但生命是自己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