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運行的規範性,必須與其重要性和對社會的介入程度相匹配。
▲演算法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圖/ic photo
新京報社論
演算法「偏好」不能任性了。
11月24日,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局等四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清朗·網路平台演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要聚焦網民關切,重點整治同質化推送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縱干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利用演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演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缺失侵害用戶合法權益等重點問題,督促企業深入對照自查整改,進一步提升演算法安全能力。
演算法作為一項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具體運行所依賴的模型設定、數據分析等,歸根結底為「人」所主導。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演算法應用在優化互聯網體驗、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有目共睹。
但與此同時,受網路平台價值偏好等因素影響,演算法在實踐中帶來諸如製造「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操縱榜單等問題,引發的爭議也越來越大。可以說,由演算法所製造或強化的負面影響,並不是虛擬的,而是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質量。
此次專項行動,就是在此前治理的基礎上,瞄準社會關切,針對演算法典型問題的又一輪治理規範。
時至今日,演算法的影響力已延伸至社會方方面面,不僅關係到用戶的體驗感和權益,也與傳播秩序、利益分配,甚至是市場公平競爭息息相關。因此,演算法運行的規範性,必須與其重要性和對社會的介入程度相匹配,其運用邏輯和導向,不能只服膺於平台需求,更應在兼顧公共利益上,找到合理的平衡點。
在很大程度上說,加強對網路平台演算法典型問題的治理,也是倒逼平台經濟走出某種路徑依賴,構建新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
要知道,網路平台在演算法運用上的「偏好」,表面上是平台「價值觀」的外化體現,本質上還是由發展路徑和盈利模式所決定的。以此次六大治理重點任務之一的「防範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為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近年來「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話題。
這次通知中明確提到,嚴防一味壓縮配送時間導致配送超時率、交通違章率、事故發生率上升等問題。而現實中,一些平台一味追求配送速度,目的就是為了片面提升配送量和打贏競爭中的「速度戰」。演算法在最大化滿足平台利益的同時,放大了對勞動者權益乃至公共安全的傷害。
因此,設計一個更為健康、合理的平台演算法模型,就必須加入公共安全、企業社會責任等考量因素。
此外,通知提出要實現演算法的公開透明,一些具體措施要求中也包括,全面公示熱搜榜單演算法原理,提升榜單透明度和可解釋性,詳細公示時間預估、費用計算、路線規劃等演算法規則等,這對平台經濟的長遠發展同樣重要。
一方面,演算法公開透明,杜絕「黑箱操作」,是端正演算法導向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也利於公眾更客觀地看待演算法和平台的運行機制。這對增進公眾對平台的了解,拉近平台與公眾的距離,提昇平台形象和公信力,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新一輪針對演算法典型問題的治理,不應被誤讀為是對平台經濟發展的規制。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發展平台經濟事關擴內需、穩就業、惠民生,事關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加強對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的統籌指導。
此次通知也明確要求,要依法依規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網站平台進行處置處罰,精準區分違法違規情形、影響、性質,實現寬嚴相濟、過罰相當、有力有效。
種種政策信號都表明,推進網路平台演算法典型問題治理,說到底是為了促進平台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讓其不再被演算法「困住」,從而更好造福於民生福祉。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