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Mate60發布之後,美國開始緊張起來,中國畢竟是按照美國的指示製造了幾百萬個高端晶元的。這段時間,人員、材料都去了什麼地方,美國根本就不知道,雖然現在晶元已經生產出來了,美國也在調查,但美國到現在都沒搞清楚,到底是什麼技術,又是哪家生產的,這讓美國如何不著急?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在擔憂,全球晶元代工巨頭台積電(TSMC)也在擔憂,台積電(TSMC)市值已大降5600多億元,很難避免華為對台積電的影響.因此,一些外國媒體甚至認為,台積電在這場賭局中輸的很慘。
華為正式公布中國晶元業務的強勁增長。
在美國四次制裁之後,華為還能賺到這麼多錢,可見華為在科研上的毅力和實力。不過,華為強大的科研能力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華為在人才方面投入了巨資,三年440億的投資,已經超出了華為的能力範圍。華為把自己的"賭注"押在自主技術的研發上,也獲得了勝利。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任正非)與孟晚舟(孟晚舟)表示,華為將在未來繼續增加技術研發投入,以達到真正的自給自足。
可以說,華為Mate60不僅表明了華為願意進行自主研發,而且表明華為已經完全放棄了對美國及西方公司的幻想,將把精力集中在自主研發上。據報導,今年上半年華為花了790億人民幣用於自主技術研發,這遠高於華為上半年的凈利潤,占華為全部業務的20%。
近幾年來,華為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資已逾1000億元,占華為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可見華為對於自主研發的重視與執著。憑藉雄厚的資金投入,華為已製造出13000個電子元器件,4000個電路板,以及14
nm的
EDA軟體。
另外,華為在星閃,5.5
G,鴻蒙系統等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更是借著哈勃,打通了國內產業鏈。正是因為華為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所以華為Mate60上的所有零件,沒有一件是美國的,甚至達到了90%的國產化。
實際上,不僅華為在飛速發展,國內的晶元也在飛速發展。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22年中國進口的晶元數量減少970億枚,2023年的第一個七個月中,中國進口的晶元數量減少了60億枚,進口減少了約20%。
中芯國際已經實現了14
nm、7
nm等先進工藝的量產,而中國廠商所用的華為Mate60晶元,也已經達到了7
nm的水平。
台積電賭輸了
這一舉動是在美國利用晶元禁令修改晶元規定,並邀請台積電參加美國的「四方晶元聯盟」。可以說,美國准許台積電在中美兩國的晶元禁令中"選擇加入"。如果台積電遵從美國晶元禁令,就會失去中國的市場。如果台積電繼續為中國客戶代工,那麼台積電將面臨來自美國的制裁。
對於台積電來說,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市場,都是至關重要的。蘋果是台積電的最大客戶,而華為則是台積電的第二大訂單國。可以說,無論選哪一家,對台積電來說,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台積電最終還是選擇了與華為斷絕關係,轉而在美國建廠,希望能從美國公司那裡得到更多訂單,以彌補虧損。
當時,台積電斷定,美國基本上是全球晶片設計廠商的天下。如今,在晶元之爭上,美國大獲全勝,甚至連台積電接到美國公司的訂單也有所減少。隨著先進技術的不斷突破,中國市場需求和生產能力不斷增長。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台積電自六月中旬以來,市值不斷下滑,迄今台積電市值已蒸發77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5600億元。這就意味著台積電失去了中國電信這個亞洲第一大半導體企業,成為亞洲最大的虧損企業。
相較於台積電,高通失去了華為的訂單,而三星則連續兩季凈利下滑逾90%,看起來倒還算過得去,不過,從台積電,三星,高通的反應來看,美國的禁核令,將會"堵"住包括台積電在內的所有半導體公司在內的所有美國公司的參與賬本。華為也是如此。
隨著華為Mate60的發布,華為在技術研發上下了很大功夫,
ASML也做出了回應,宣布豁免禁令,這讓台積電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連關鍵設備供應商的交貨期都被延後了。也就是說,
ASML已經延遲了極紫外光刻機和先進的深紫外浸沒光刻機的生產。
在中國晶元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美國和它的"幫手"——台積電卻在節節敗退。毫無疑問,中國龐大的消費者市場已經成為支撐中國晶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這一推動力來自美國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