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夠幫助城市科技實力實現「從0到1」的跨越。
然而,城市科技實力要做到「從1到100」的飛躍,就必須構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也就是說,要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道,讓科技成果能夠順利進入市場。
1月3日,西湖區召開2024開年第一會——西湖區科技創新大會,將科技創新擺在全局核心位置。
會上,西湖區發布了「西湖區打造成果轉化首選地行動、環大學創新圈行動」兩大行動方案,要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吸引100名以上高層次人才
來西湖創新創業
多年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都是一個大難題,西湖區要啃下這塊「硬骨頭」,讓科技創新「開花結果」,首先要打通「最近一公里」轉化通道,以「創新一公里」撬動產業發展的「千萬里」。
「成果轉化首選地行動方案」提出成果轉化的西湖路徑「創新一公里」,圍繞「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先行區、科技體制改革先行試驗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一流創新創業生態標杆區」四步,奔向成果轉化首選地。
這是一條建立健全貫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工程化試驗-應用轉化-產業化」全過程服務體系的「西湖路徑」,目標是到2025年——
實現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萬件以上,培養500名以上技術轉移轉化專業人才,吸引100名以上高層次人才來西湖創新創業,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數超500家以上,成為高效吸納全球科技成果「強磁場」、高頻次成果交易集散地。
在大學周邊一公里範圍內
打造5大創新生態圈
放眼浙江,論高校資源,西湖區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作為浙江高校院所資源最集中的城區之一,西湖區擁有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中國美院、國科大杭高院、浙江工業大學等18所高校,這也讓高校經濟,成為了推動西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昨天發布的「成果轉化首選地行動方案」,正是西湖區高校經濟實施意見的再深化和再升級。
打造成果轉化首選地,西湖區如何布點?
答案就在「環大學創新生態圈行動方案」里——
在大學周邊一公里範圍內,統籌科創平台、轄區高校和人才,打造「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環雲棲創新生態圈、環之江文化創新圈、環老文教創新創業圈」5大創新生態圈。
其中,「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以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為核心,將通過在高校周邊科學布局創新空間,規劃符合區域發展的主導產業,重點推進1897科創谷、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概念驗證中心等標誌性點位,打造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於一體的高校經濟創新創業生態圈。
「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位於城西科創大走廊東首,以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為「智源」的創新策源區,將打造一城(紫金港科技城)、一谷(三墩鎮1897科創谷)、多園(蔣村街道)的格局,吸引優質項目、優秀人才「雙落地」,劍指「省域創新密度最高區」。
如何引得鳳凰來?
「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行動」中的其中一步,便是建設高品質國際科創社區。
1.對標美國波士頓大學城、英國劍橋大學城,以雲辰項目為城市中心地標,打造「一流國際大學城」。
2.聯動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布局以西湖大學城未來生命科學園為核心,輻射2平方公里的生命健康產業圈。
3.圍繞村集體留用地和地鐵4號線tod西湖大學站,引入時尚商餐,高標準提升商業配套。
4.以倫敦海德公園為模板,著力構建「山水林田」四大格局的綠芯公園。
5.推進雲谷片區科創產業園建設,打造實體社區、數字社區、研究社區、產業社區於一體的「產學研一體化」未來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