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廣汽本田宣布裁員900人,這是其25年以來的第一次裁員,而且規模也不小,占員工總數的7%,市場一片嘩然。其實早在今年7月份,廣汽豐田也裁減了約1000名員工,比廣汽本田還要多,這是不是意味著整體銷量疲軟,不得不下調產能,連鎖反應引起裁員?

事實也確實如此,剛剛過去的11月份,廣汽豐田銷量為76880輛,與10月份84151輛的銷量相比,環比下降8.6%,與去年同期85200輛相比,同比下降9.8%,可謂是環比、同比雙雙下滑。要知道,11月份是國內的賣車旺季,比亞迪銷量301903輛,奇瑞銷量212076輛,吉利銷量200079輛,這樣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不禁讓人想問,廣汽豐田為何淪落到如此地步?

有業內人士稱,廣汽豐田「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還是受累於電動化轉型動作過於遲緩。目前,廣汽豐田旗下只有鉑智4X一款純電車型,而「前身」廣汽豐田bZ4X最近三個月的銷量分別為57輛、215輛、174輛,可以說毫無存在感,況且還是通過大幅終端優惠換來的。基於bZ4X打造的鉑智4X,僅針對車身配色、配置調整,售價17.98萬-23.88萬元,前景也並不明朗。

也正是電動化轉型過於遲緩,「明星車型」凱美瑞的市場正在不斷被比亞迪漢、極氪001、特斯拉Model 3等新能源車型所爭奪;而在漢蘭達的售價區間內,特斯拉Model Y、問界M7、比亞迪唐等新能源車型的銷量,都將漢蘭達遠遠地甩在身後。除此之外,騰勢D9等一系列新能源MPV「新貴」的出現,也打破了賽那的「加價神話」。顯然,廣汽豐田的「躺贏時代」正在落幕。
另一重要原因無非是,豐田的「品質神話」正在破滅。打開國內某知名投訴網站,篩選近30天合資品牌投訴排名來看,廣汽豐田凱美瑞排名首位,主要原因是車機卡頓、系統不升級。雷凌、鋒蘭達則佔據第五、第六位,兩者投訴原因均為顆粒捕捉器堵塞,導致油耗增高。

一位凱美瑞車主直言道,作為豐田門面、國內B級車銷冠車型,凱美瑞中高頂配沒有車機互聯,但是低配反而有車機互聯。其他車型早些年份的車機無論配置都進行了車機互聯軟體的OTA增加。唯獨針對凱美瑞,在硬體支持的情況下拒絕增加車機互聯軟體。廠家客服回復堅持宣稱硬體不支持,但在我們的實踐下卻是可以通過增加軟體順暢運行Carlife的。
無論是電話客服還是線上客服針對此類問題的回復都採用統一話術模板,無任何真實意願去溝通了解癥結所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廠家態度消極、不作為,不直面問題積極解決,而是下派任務到4S店讓其出面與我們進行撤訴的溝通與交流,企圖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

另一車主則總結了凱美瑞的「4宗罪」,1、車機系統承諾可ota升級,實際情況是2022年1月購車至今未推送任何系統升級;2、車機存在嚴重的卡頓、倒車影像延遲的bug,嚴重影響日常駕駛;3、車機軟體版本老舊,如高德地圖版本為5.幾的版本,地圖庫及路線久未更新,導致影響正常駕乘使用;4、21款車主使用的豐雲行app界面和功能與23款區別對待,21款和23款凱美瑞未更新換代,硬體沒有明顯變動,但廣汽豐田針對軟體更新卻區別對待。
而雷凌、鋒蘭達出現顆粒捕捉器堵塞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雙擎車型上。一位車主投訴到,買車三個月行駛2800公里,天氣降溫之後出現排氣管過濾器堵塞4個格,讓預熱發動機,但是預熱十幾分鐘還是沒有變化。這周將車送去4S店處理,說是給消了,但是第二天依舊出來了,並且堵塞更厲害了,6個格。4S店表示他們也沒辦法,只能等廠家出解決方案。現在氣溫高點就不報故障,氣溫低了就跳出來。油耗還增加不少。這樣下去混動的意義在哪?

另一位車主也投訴到,我經常高速行駛,買車僅兩個月,行駛了2000多公里後就開始出現堵塞問題。這難道不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嗎?雙擎主打的是省油,但現在這麼短的里程就出現了堵塞問題,既費油又耗費精力,憑什麼讓消費者為技術漏洞買單?還有車主說到,購車僅兩個月行駛了3000公里後,就出現了顆粒捕捉器堵塞的問題。多次嘗試解決但無果,感到非常失望。當初選擇豐田,是沖著其良好的質量口碑去的,但現在看來,真是讓人大失所望。


曾在2023廣州車展上,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打出:「合資不是落後代表,它有著成熟的穩重,有著後發的韌性」這一口號。可在這些投訴的車主們看來,基礎的車機智能化還處於落後狀態,雙擎技術還有設計缺陷,何談成熟穩重、何談後發韌性、更何談電動化轉型?

其實,除了上述看得見的質量問題,廣汽豐田漢蘭達還存在看不見的品質缺陷。就在12月1日,廣汽豐田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決定召回超50萬輛漢蘭達。

包括2018年10月13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間生產的186837輛漢蘭達。由於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ECU)中的燃油噴射量補正控制程序不完善,極端情況下,車輛低速行駛時出現發動機意外熄火;2018年10月13日至2022年1月14日期間生產的157458輛漢蘭達,由於高壓燃油泵內部零件的耐壓性能不足,極端情況下燃油可能會從裂紋處泄漏,如此時接觸到外界火源,存在起火風險;2021年8月7日至2023年10月5日期間生產的168697輛漢蘭達,由於前保險杠下護板的安裝結構不當,受到磕碰後可能造成部分卡爪鬆脫,存在安全隱患。

這一系列操作無不說明,廣汽豐田已顛覆了消費者對於豐田的印象,也無疑是在「砸」豐田品質「金字招牌」的節奏,丟失了優秀的口碑,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品牌力,銷量下滑也就成板上釘釘之事了。同時在電動化的浪潮下,也讓原本的「汽車巨頭」們迎來了顛覆性的挑戰,廣汽豐田等一眾老牌合資車企倘若繼續固步自封吃老本,遲早會被歷史車輪碾壓在原地。

文大力喊出我們不落後的口號,更是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而廣汽豐田11月份銷量快報海報卻還在「自嗨」——開啟合資新篇章。大人,時代變了,裁員1000人或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