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語言處理模型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嘛?
少年人,想用它來寫作業的,暫時死了這條心。
中年人,害怕因為它丟了飯碗的,暫時不用太擔心。
老年人,值得擁有,希望開發團隊為你上點心。

早在一年前Chat GPT就火出圈,成為人人熱議的話題。但因為種種因素,國內並不「方便」使用。終於前不久,國產的版本——百度某言向大眾開放了。就是說,我們有了自己大廠出品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而且是免費的(目前)。
毫無意外,短短的幾天內,兩種產品的測評對比鋪天蓋地。多方的見解基本統一:
它們雖然都是深度學習技術下的自然語言模型,但基於算力、訓練時長、演算法複雜度、遷移能力等指標上,某GPT全面領先某言,甚至在實際運用上,某GPT能對自己生成的內容進行理解,並且依據對話的上下文進行推理,而某言依然在根據預設模板進行回答的階段……

是不是聽起來乏味又晦澀,不想看下去?沒關係,它們叫「自然語言處理模型」,意思就是我們可以直接問「本人」:你為什麼叫自然語言?它會親自給你解釋:自然語言指的是——說人話!
無論是某GPT還是某言,使用了它們就代表著,我們和數碼世界的溝通再也不必遷就那些只有IT人士稔熟的繁文縟節,我們可以像面對面和一個人類那樣、自然而然地說,自然而然地問。

我們「假設」青少年都有手機,都可以上網。
少年可以簡單地複製粘貼一切家庭作業,然後頤指氣使地說:給我寫答案。
這件事在以前的搜索引擎年代,是不可理喻的。即使同一個數學題型,換一個參數,就在百度或者google里查無此題。但是某言可以。它滿懷自信,大大方方在1分鐘之內給你寫下公式步驟和答案:這是一道雞兔同籠題,根據某某推算的步驟,我們可以知道雞佔67%,兔佔43%。
少年看了一眼,驚恐地直接問它:你不覺得這答案有毛病嗎?
他也坦坦蕩蕩地回答你:是的,我錯了,兩者加在一起超過了100%。然後也並不改正。
此刻少年就知道,電腦人性的代價是,有點「弱智」。在這方面目前某GPT做得更好,但也不是好到你就敢篤定這是正確答案。更何況,考試不讓帶手機。
至於高校生,同樣可以命令它們為你寫一篇畢業論文,並且強調能夠通過查重。無論某言還是某GPT,得令之後都信誓旦旦,大筆一揮,洋洋洒洒。但它們敢寫,你敢用嗎?
總而言之,自然語言工具勇於回答你一切問題,但往往模稜兩可,常常道聽途說。少年人想用他解決作業,可以暫時死了這條心。

我們「假設」中年人都有手機,都可以上網。
這些處於社會工作中間階層的人一直擔憂,機器人會不會代替人類、AI會不會搶佔我們的工作。某綜藝里,年輕的畫家說:AI繪畫不可能代替人類。就像人類發明了汽車,但不會替代腳,因為你去一趟廁所,不可能開車。
可惜,會!一定會、當然會、應該會!這就是我們這個物種發明工具的初衷。所以「年輕」且是「畫家」的人太低估——懶才是人類最大的共情和創造的動因。一旦輕便、便宜的自動拖鞋問世,大部分人都會忘記去廁所還需要用到腳。而這種拖鞋跟車,是同一種發明。
機器會代替人類的大部分工作,總有一天,我們輸入自然語言的指令:請寫一篇「COSMO態度,關於自然語言模型工具」於是有了以上全文。但今天它們還做不到,某GPT剛剛訓練2年,相當於一個博古通今但只能剛剛寫通順文章的中學生,並無文采;至於某言,剛剛訓練半年,相當於博古通今但邏輯常不自洽的中學生,還毫無文采。更不用說提案、創意、寫劇本、提供頭腦風暴。目前這些產品遠遠威脅不了大部分文職的飯碗,甚至能夠增加一定的工作效率。
人工智慧總有能代替我們的一天,但不是今天。中年人可以開始焦慮,但還沒火燒眉毛。

我們假設(此處沒有引號)老年人都有手機,都可以上網。
他們發現這個世界上,除了保險和保健品的推銷員,還有一個博古通今的機器願意聆聽他的喋喋不休,並且以中學生一樣流利的語言不厭其煩地解答他們的所有問題。
他們可以詳細的知道遠在外地的兒子,到底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這些工作每天需要做什麼,面對什麼。為什麼兒子工作會那麼忙、那麼累,卻不願意回家接受自己安排的「鐵飯碗」。
他可以漸漸聽懂孫女口裡那些莫名其妙的「黑話」,也明白她這個年紀還沒嫁人,算是個普遍現象。
他可以詢問,怎麼把手機上的電視劇投屏到電視上,以及這個牌子的電視機開關在什麼位置。要知道,子女如果孝敬一位不擅長數碼產品並且急脾氣的長輩,一台新智能手機——最好直接買兩台,因為當他問你大部分操作問題時,你只有開著視頻通話直播演示,這一條路。據悉,某言和某GPT一樣,會逐步實現與其它app聯動。這意味著,給你的父母、爺爺奶奶安裝好某言,年輕人不用再在ddl的生死線上,還要接電話「嘴把嘴」指導網購、外賣、下載廣場舞金曲……某言儘管在多項對比中它還處於下風,但畢竟是本土的語言模型,在理解中文的語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而我們更應該期待,隨著模型訓練、學習的積累,總有一天,它可以告訴老年人,有些偏方不可信,有些天珠不要買,有些理財投資根本就是詐騙。
世界奔跑的太快,我們已追得辛苦,何況我們年邁的親人。眼看現代社會的科技文明,就要在他們面前閉上城門,如果人工智慧撐起最後一線縫隙,裡面透出的光,何嘗不是看似冰冷的程序釋出了溫柔的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