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收看最近有啥事兒,這期我們一起來看看華為最近有啥值得關注的事兒。
7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 Nature 發表華為雲田奇團隊的論文。這是近年來中國科技公司首篇作為唯一署名單位發表的《自然》正刊論文。
華為作為全球少有的從底層硬體到落地應用全鏈條都打通了的公司,有著非常深厚的積累,華為雲發布的盤古大模型已經深入金融、製造、政務、電力、煤礦、醫療、鐵路等10多個行業,支撐400多個業務場景的AI應用落地。同時在科研領域,華為盤古科學計算大模型,包括藥物分子大模型、盤古氣象大模型和海浪大模型。
底層硬體方面,華為有昇騰和鯤鵬晶元來打造算力生態,被制裁前已經做到了一線水準。
同時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華為雲盤古大模型全棧技術均由華為自主創新的,沒有採用任何開源技術,另外,由於華為雲盤古大模型定位是服務B端,這裡面肯定會有大量行業數據,涉及行業機密,為啥什麼東西看都不看就嚷嚷著開源呢。
其實這個也代表了華為做大模型的思路,把注意力放在應用場景清晰,價值明確的B端,確定能給用戶產生價值,而不是只是讓AI給你寫寫情書之類的C端應用。
第二條值得關注的新聞是,7月13日華為召開了知識產權與創新發布會,正式推出了專利許可的專屬界面。
目前看有手機,WiFi,蜂窩物聯網三類,未來可能還有華為專利積累深厚的計算,儲存等許可項目。
從官網的定價來看,華為的封頂費率基本和國際水平一致,沒有上來就砸價錢。
當然,我們回顧華為運營商業務的發展歷程,華為基本都是靠極致的性價比和服務來打開市場的,有一些市場是默默無聞奉獻了好幾年才打開一個缺口的。
所以說是封頂費率嘛。
在公示中華為還展示了自己過往的研發投入與實力。
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9,973億元人民幣,截至2022年底,全球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12萬件,其中中國44,478件,美國22,840件,歐洲中東非洲43,088件,亞太11,606件。
2022年專利許可收入5.6億美元,已經簽署的雙邊許可協議180多份,通過專利池接受許可的公司超過350家。
去年這場發布會的時候,華為還沒有公布這些信息,其實華為一直以來就不希望大家太過於專註它收取專利費的事情,因為華為並不希望把這做成自己收入的大頭,專利在國際市場上更多是保護自己。
但是隨著事態的推進,華為失去了太多市場,現在把多年的知識產權積累進行適度的變現,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在一個月前日媒就在報道,華為正在向日本30家中小企業收取專利授權費,同時在東南亞也收取類似的專利費。
這些日本公司主要涉及無線通信模塊相關的通信領域,從小到幾名員工的公司到100多人的創業公司都有囊括,都收到了華為專利付費的要求。
也是時候讓世界感受華為研發的壓迫感了。
沒道理說歐美企業研發強勢的時候,我們交專利費就叫「世界規則」,華為研發強勢了,收專利費就叫「迫害小企業」吧?
我覺得一直以來中國企業都以配合,文明,妥協,尊重的羊群形象出現在國際視野,大家偶爾看到一家跟歐美企業一樣兇猛的中國企業就覺得不適應了。
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一直都是蠻荒狀態,華為這樣幹才是常態,是正常的,反而先前短暫的十來年的時間是極少數出現的溫和期。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既然你都斷我路了,我為啥不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呢?
這幾年的制裁對華為的影響真的很大,在7月3日谷歌發布的2023中國全球化品牌五十強裡面,華為都已經掉到了第六,前三是位元組跳動,小米,聯想。
另外從Brand的出海品牌社媒影響力榜單也能看到華為終端第四十五,下降8名。
這些數據其實都顯示了,過去幾年華為被迫減少全球化投入後,品牌已經進入了一個衰落期。
但在2022年的時候,華為其實已經開始回歸一些國際市場,包括華為的手錶,耳機在很多市場都賣得不錯。
這次P60系列先後在慕尼黑、迪拜、吉隆坡、墨西哥舉行發布會,也意味著華為手機的出海要再次回歸了。
接下來是兩條跟車相關的新聞。
第一個是華為將為問界品牌建設專門的銷售渠道。
其實很好理解,問界是華為車BU一個生態品牌,跟賽力斯,江淮,北汽,奇瑞一起規劃車型,由華為主導設計,共同開發,使用華為的智能化技術,以及車廠的整車能力,聯合塑造這個品牌。
這麼多整車廠跟華為合作,原本的門店裡擺不下這麼多車,華為肯定要重新找一個更大的地方,把問界車型都放進去,讓消費者自由選購。
不然每個門店就放那麼兩三台車的,顯得華為有偏心的嫌疑,我現在造一個大舞台了,你們百花齊放去吧。
另外華為和賽力斯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也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整個服務體系。
就我作為一個問界車主來說,我的服務群裡面的人一個月換一茬,雖然首次保養的時候過去,服務是挺好的,但人員流動性這麼大,確實給我的感覺不是很好。
第二個就是在問界M5 2023更新之後,問界M7 2023和智駕版也來了。
整體外觀變化不大,新增了5座車型。
作為對之前問界M7在A柱安全性上的回應,華為稱這次在車輛整體提升上增加了五個億的投入,對車身結構,底盤用料,懸掛結構等進行了全面的升級。車身結構也進行了重新開模,為此重新改造了焊裝產線,車身部分結構用了潛水艇級高強度鋼。
不知道具體效果怎麼樣,但這個堆料的功夫是很有誠意了。
而關於智駕版,最需要關注的是華為ADS 2.0高階智駕包的限時五折1.8萬了,在 7 月進行 OTA 升級後,AITO 城區 NCA 智駕功能將在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杭州 5 城開放,今年三季度不依賴於高清地圖的城區 NCA 將在 15 城落地,四季度將增至 45 個城市。
加上之前華為說要讓大模型賦能智能駕駛的事情,我認為華為是想快速讓更多的智駕車型上路,把數據給跑起來。
本身我們通過最近智駕版以及阿維塔車主的試駕視頻可以看到,華為ADS2.0的威力確實不一般,要是再有足量的數據去優化,那可真是遙遙領先。
最後是一些最近與華為相關的數據。
2023年618期間華為的銷量同比上升52%,從6.5%的份額增加到了10.8%。
5月Questmobile數據顯示,華為運動健康月活4890萬,是小米運動健康的四倍。
華為錢包的月活11437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不是最驚人的,驚人的是使用華為錢包APP的人裡面有14.1%不是用的華為手機,可能是榮耀老用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老榮耀在華為體系裡面的留存。
華為的用戶真的很忠誠,我們看艾瑞的換機報告里,華為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是442天,是所有品牌裡面最長的。
還有一個神奇的數據是,華為在中國兒童手錶裡面做到了15%的份額,距離第一名小天才還是差了很多,但是差距大大縮小了。
在一個有社交級護城河優勢的巨頭面前,能打到這個份額,屬實是逆天。
另一點就是,華為摺疊屏手機也不只是在中國區賣了。
可以看到華為在中東歐,亞太,都做到了第二,在中東,非洲,中拉美,也做到了第三。
國內市場因為摺疊屏整體的量大了,華為出貨量又穩定,份額出現了下降,但是看全球份額,華為摺疊屏還是在上升的。
所以這一點也佐證了,華為手機的國際化業務正在快速回歸。
我們從DSCC的研究也能看到。
華為Pocket S全球市場佔比15%,Mate X3佔比6%,合計已經21%了。
所以華為整個量還是在起來的,只是一些貨分到海外去了。
我靠,誰不知道賣華為摺疊屏能賺打錢啊。
但比較遺憾的是,華為平板還是面臨一些供應連續性的問題,在一季度同比是出現了出貨量的下滑的。
但是全球銷量來說是止跌的,而且是在全球下跌的情況下,所以可能平板也有一些貨是在傾向海外市場的。
總的來說華為最近值得關注的新聞就是這些,感謝大家收看第一期最近有啥事兒。
往後其他品牌的也會跟著更新,總之就是新聞差不多湊夠一期的量就更新一期。
大家要是對手機行業的深度新聞感興趣,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