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下,我們一起探討更多內容
晶元的發展成為了各國前進的目標,因為它被應用到各個領域,是當下時代高端技術的代表。印度近幾年一直朝美國靠近,為的就是能夠提高自己國際地位。
近幾年多個大牌企業都將工廠紛紛搬到了印度,因為這裡有廉價的勞動力。可前不久富士康迅速撤離印度,宣布1,400億的投資計劃徹底泡湯,為何富士康會讓巨額的投資打水漂呢?
一、富士康迅速撤離
一直以來,印度將中國視為了最強勁的對手,所以在看到中國近幾年發展如此神速之後,他也有些坐不住了。
他一直親近美國,在對方對中國晶元企業進行打壓之後,蘋果也將工廠搬到了印度,沒想到富士康也緊隨其後。
雖然富士康是台灣省的企業,近幾年卻一直在討好美國,這也徹底傷了群眾的心,好在我們還有華為以及中芯科技等。
印度抓住時代的發展特點,預計投資100億美元,去促進本國半導體事業的發展,這讓外企從中看到了機會,於是對印度市場產生了興趣。
這時富士康突然宣布解僱了30多萬中國員工,然後與印度企業合作,試圖在印度打造一間超級工廠,這一計劃預計投資額1,400億。
本來他們是想建設一座28nm晶圓工廠的,有富士康的生產鏈又有印度員工,再加上大量的投資,當時雙方對未來可是充滿了期待。
沒想到近日富士康突然宣布,要退出這一合資企業,要知道兩者合作也只是在兩年前,而且工廠還沒有建立起來,為何他們會分道揚鑣呢?
二、富士康分手的原因
其實從印度之前的發展中大家應該能發現,它還是比較看重與歐美等國的合作,在與富士康合作初期,表面上他們是熱烈歡迎,其實對於富士康的技術並不是特別的信任。
畢竟在國際上富士康的影響力並不是很大,在大家看來它也只是一個代工廠,要說技術還得看美企,還有台積電、三星等。
據悉雙方在談完合作之後,印度政府之前承諾的補助一直沒有申請下來,他們甚至是禁止富士康啟動晶元項目。
各種相關審批手續無法通過,後續的工作也就不能展開,導致這項合作被擱置了兩年之久,直到現在這一工廠都沒有開工。
有知情人透露,印度在私底下,其實還一直在與法國和美國的其他晶元企業接觸,這時候富士康也終於看清了印度的真面目。
本來合資企業的開展與運營就受多重因素影響,進程就很緩慢,再加上遞交的補助申請書,印度政府遲遲不給批,這一計劃也就被擱置了。
對於印度來說,在經濟上不會有太大的損失,只不過是將合作時間一推再推,富士康卻耗不起,無奈之下才有了這樣的決定。
三、對印度的影響
莫迪在上台之後,曾許下承諾要在五年內,讓本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事實證明印度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富士康撤資後,晶元項目就完全落到了印度企業的身上,但該企業並沒有技術,也沒有實力,這下印度真的慌了。
吸引一個比自己能力和技術都強大的外企來投資,這能夠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夠帶動產業鏈的升級,印度卻硬生生的將這一合作攪黃了。
從這件事中也給其他企業都提了個醒,印度雖然在發展中特別的有決心,但辦事效率還有對待外企的態度,都不盡如人意。
印度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由於這裡有充足並且廉價的勞動力,多個外企業都相繼在這裡開過工廠,可發展的都不理想。一是因為印度基建設施差,經常會出現停水停電的情況,二就是這裡的群眾有消極怠工的情況。
之前我國的小米、OPPO等都在這裡發展過,看到美國對中企實施制裁之後,印度也開始找各種理由去制裁中企,這也導致這些品牌逐漸脫離了印度市場。
從種種情況來看,印度的經濟環境實在是太混亂了,這根本就無法吸引到外企,更別說讓大家投入資本了,這就是它經濟一直無法發展起來的根本原因。
總結:
本來印度也是一個有歷史底蘊的大國,而且人口密集,可它卻沒有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這裡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社會治安也存在許多的隱患,這些都影響了印度經濟的發展。而且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印度的眼光只看眼前,這也讓它經常會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想要吸引外企,印度就必須先要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並且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經商環境。對此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