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所在。
當前,為推進航空工業黨組「創新決定30條」和未來5年科技創新重點任務,航空工業各單位打造領先創新力,在探索區域協同創新方面不斷發力,以科技創新工作的新局面新成就,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跨越大江南北西東,讓我們「走進」航空工業的這些創新模式,探索創新原動力。

瀋陽
主機廠所協同創新中心
航空工業沈飛與航空工業瀋陽所構建了新型協同模式——主機廠所協同創新中心。

由製造企業向新型產業集團發展
組建管委會,採取「共同設計、聯合試製」模式,打通聯合技術研發路徑,進行快速研發;打破廠所之間體制機制壁壘,實現黨建文化共同引領、頂層規劃協同落地、前沿項目密切合作、裝備並進攻關、人才梯隊交叉融合,有效促進創新能力提升。
「依託專項、突破重點,以點帶面、分步實施」,做強核心關鍵能力,擔當航空產業鏈鏈長。當前開展了25項課題研究,涉及基礎研究、預先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等。
北京
「沉浸式」實驗室
航空工業製造院「沉浸式」實驗室,以「沉浸」為理念,創造條件使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深耕探索科技創新體制「試驗田」。
建設初期,製造院制定了3-5年中長期研究目標。3年內不設考核目標,在關鍵階段給予方向性指導,最大程度減少科研壓力,鼓勵科研人員放手探索。「沉浸式」實驗室由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團隊負責人。該負責人擁有技術路線決定權、團隊成員選擇權、薪酬分配權以及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

工業網路與自動化實驗室
「沉浸式」實驗室著眼於長遠發展,營造開放的科研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挖掘人才、鍛煉隊伍,鼓勵研究人員自由探索,培養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高能束流發生器實驗室

電子束光
經過5年時間,創新資源不斷集聚,「沉浸式」實驗室從「試驗田」變成「樣板間」。如今,製造院已經組建10餘個「沉浸式」實驗室及創新團隊,取得一大批階段性成果,也逐步面向客戶進行推廣。
西安
大飛機創新原
中航西飛聯合國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設了一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大飛機創新原。

大飛機創新原啟動儀式
這個獨具特色、布局科學、引領未來的系列大飛機原創技術策源地,創新要素聚集、策源能力突出、科技活動迸發。它的戰鬥力的生成,將加速融入秦創原,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原創技術供給能力。
大飛機創新原,融合各方優勢資源,構建「科技—能力」一體化自主創新發展的開放平台,前端密切對接國家級基礎性、顛覆性科學原理研究機構,推進「機理創新+技術研發+跨界融合+應用研究+能力生成」,協同突破戰略性、前沿性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向全產業鏈輸出亟需的科技成果,並且具備探索、定義世界領先的技術和裝備的新概念、新模式,彰顯科技創新對全鏈條協同發展的戰略引領作用。
揚州
瀋陽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
航空工業瀋陽所2019年在揚州成立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揚州院),探索構建「一所兩地、揚州先行、瀋陽先試」創新發展格局,為破解體制機制創新難題、高端人才供給難題、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邁出了關鍵一步。
3年來,揚州院匯聚創新力量,率先在「長三角」地區組建了航空科技創新聯盟和產業聯盟,形成科技創新「朋友圈」。搭建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融通橋樑,將企業發展融入地方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新動能。

航空行業分中心揭牌成立
開拓了項目眾籌、項目跟投等多個孵化科技成果渠道。一個個聚焦技術前瞻性、先導性和顛覆性項目為科研人員搭建了廣闊的幹事創業平台;科研人員持續發揮創新能力,集中優勢力量突破關鍵技術,技術難題得以解決,瓶頸項目得以攻克。

簽約儀式
智能檢測設備等多項高價值科技成果有望在「十四五」期間落地孵化。揚州院助力瀋陽所「自我造血」能力初步生成。
南京
南京機電「五位一體」科技創新模式
航空工業南京機電推動科技創新項目、創新平台、創新機制、創新人才、創新文化五個維度的聯動,初步形成「五位一體」科技創新模式。

南京機電2022科技創新工作會
目前,南京機電已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分別聯合建立了「航空綜合機電系統智能控制與健康管理聯合實驗室」「航空機電5G技術應用研究實驗室」「航空流體動力與智能感控聯合實驗室」,形成「產學研用」良性互動,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平台體系。
探索分層分級精細化項目管理機制,採用「揭榜挂帥」「相馬/賽馬」「小微項目」的管理模式,試行「首席負責制」「項目保證金制」,精準管理,保證項目快速、高效推進。
發布了《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初步繪製了科技成果管理地圖,拉通項目立項、實施、驗收、評獎、成果發布、轉化應用、人員激勵等各環節。
上海
上電所「創新特區」試驗田
航空工業上電所深刻把握前沿技術管理特點和規律,針對航電科技創新關鍵環節,自2020年起,積極開闢「創新特區」試驗田,取得良好成果。

上電所智能空戰競賽現場
創新特區依照「智力集中、機制開放、堅守誠信、效率優先」原則,由研究所所長擔任管理領導小組組長。實施「小核心、大協作」混合團隊管理,並實行「可進可出」的人才流動政策。針對重大創新,推行「OKR+KPI」分類目標管理,打造以「里程碑工作包+特區津貼」為核心的薪酬激勵機制。發揮專家「智囊」作用,優化審批流程,開通「綠色通道」,探索「揭榜挂帥」「競賽平台」「小微合同」等機制,全面激發科技創新動能。
上電所獨具特色的「自組織、自管理、自激勵、自驅動」創新社區文化業已形成,有力促進了科技創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提升。
成都
青羊創新中心
在航空工業成飛,青羊創新中心組織多場線上交流會,吸引內外部技術人員1000餘人次參與互動。

青羊創新中心
機制上,「單透」。協同創新,開門創新。需求側,把裝備研製需求和工程問題提煉為共性技術問題,進行發布,降低外部創新主體參與軍工創新的「門檻」;供給側,通過背景「脫敏」,把技術方案或產品「拿出去」,加速科技轉化,推動產業鏈和區域經濟發展。

辦公現場
這樣就形成了對外需求開放、對內技術保密的「單透」,降低創新「門檻」,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協同鉚接原理樣機組裝與現場應用
當前,青羊創新中心常駐研究人員200餘人,圍繞高性能加工、試驗試飛、質量攻關等,在數字化監測、機器視覺、新材料、5G工業模組、工業軟體等方面開展50餘個項目研究。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航空人將胸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以科技創新支撐國家發展與安全,以科技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鐵粉必看
航空工業舉行國慶升旗儀式
航空工業召開黨組擴大會

製作/藝飛融媒體工作室
責編/高新宇
主編/劉 煊 監製/石 霞
來源/航空工業各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