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高以翔新聞,大部分吃瓜群眾都將焦點放到了浙江衛視以及節目組上,但是很少有人將焦點放在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出現上。
事實上,關於過勞死的話題由來已久,從創業者「春雨」創始人張悅到眾多的計程車司機。
張銳,曾任《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網易副總編輯、網易新聞客戶端創始人,70後。2011年,張銳從網易副總編的崗位上離開,7月,張銳找來曾供職於網易有道的曾柏毅、時任香港伽馬集團中國區總經理李光輝和協和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盧傑組建起了春雨的骨幹團隊,在海淀區768創意園一間120平米的辦公室里,開始了對於移動醫療的探索。
2014年,春雨醫生拿到了C輪5000萬美元的大額融資。擁有3000萬用戶,4萬名醫生,每日問診5萬次。根據今年6月春雨醫生公布的數據,根據春雨醫生公布的數據,平台迄今集聚了9200萬名激活用戶、擁有41萬名公立二甲醫院以上的專業醫生,每天33萬個醫療問題。據財新報道,春雨醫生已完成12億融資Pre-IPO環節,2015年線上問診業務實際收入1.3億元,盈利3000萬,計劃分拆打包上市。
最難熬的兩個月,張悅常常失眠,半夜兩三點給人發郵件,探討產品設計或者商業模式。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資現場,唾沫橫飛地跟人闡述春雨的商業價值。同樣的內容,每天至少要講兩遍,還要回答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我確實很焦慮。」他說,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麼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麼多人的痛苦,這麼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精神上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兩邊的鬢角全白了,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張銳的工作除了推進日常事務以外,還多了一件事,就是向大眾證明春雨不會倒下。但沒想到,春雨依舊,但張銳卻先倒下了。
據報道,過勞死者多在30—50歲之間,死因是急性心肌梗塞、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經調查,死者往往在死前一周有過重的工作任務或過大的心理壓力。 「過勞死」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理壓力太大,從而出現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於積重難返,將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據報道:日本每年約有1萬人因過勞而猝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統計,在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都有過勞死流行率記載;而「過勞死」一詞是近15年來才被醫學界正式命名。有關資料表明,直接促成「過勞死」的5種疾病依次為: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統疾病、腎衰竭、感染性疾病也會導致「過勞死」。
近年來,高科技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們的出行方式、支付方式、就餐方式、娛樂方式,但是為什麼更加重了我們的健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通過高科技緩解我們的焦慮呢?
頭部企業京東方試圖在這方面有所嘗試。
京東方申請了一件專利,試圖利用數學模式實現健康管理。
京東方專利的簡單描述
希望有朝一日,高以翔的事件不再發生。
-----------------------------------
【專利的誠意】我的理想是讓科技解決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