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有一位男子名叫陳元,他守著母親和妻子生活,妻子王氏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美女,夫妻二人非常恩愛。
陳元家算得上是小富之家,衣食無憂,但是他卻有一個煩惱,夫妻二人結婚十來年了,可是妻子卻一直沒有生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十來年了,陳元還沒著急,可是陳母卻著急了,她早就想抱孫子了。
陳母經常在兒媳面前聒噪,想讓陳元納個小妾,可是王氏卻一直沒有吐口。
陳元愛惜妻子,不願意妻子不高興,於是這個事就耽擱下來了,可是陳母卻等不及了。
一天,陳母去寺院燒香拜佛,為兒媳祈求生個孫子。
她走到半路,看見一位滿藍絡腮鬍子的男子正抓著一位妙齡少女,女子一邊哭一邊說道:「爹,我不去,你這不是要把女兒坑了嗎?」
男子說道:「你不嫁給李大頭怎麼行,爹欠了人家50兩銀子,今天就到期了,不然利滾利,以後我就是再有一個女兒也不夠還的。」
陳母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她看這位女子長得豐乳肥臀的,一定是個好生養的,陳母心想:「如果讓這位女子給我兒子做小妾,一定能給我家生個大胖孫子。」
想到這裡,她走上前去,對那位男子說道:「如果我幫你把你欠的銀子還上,讓你的女兒給我做丫鬟行嗎?」
那位男子上下打量了一下陳母說道:「你說話當真嗎?」
陳母說道:「我雖然是個婦人,但說話也是一言出口駟馬難追,但是要看你女兒願不願意跟我回家。」
那男子說道:「我的家我做主,小翠,你看這位主母長得慈眉善目的,你跟她回家,一定錯不了。」
原來這個小翠的父親,由於賭博欠了別人50兩銀子,後來他就向李大頭借了高利貸,現在還錢的日子到期了,他如果不能及時還上,利滾利就會越來越多,自己就還不上了。
沒想到李大頭實際上是看上了小翠,他說,只要小翠嫁給他,小翠父親欠下的銀子就一筆勾銷了,所以小翠父親一定要讓小翠嫁給李大頭。
但是小翠知道,李大頭的夫人是有名的狠毒,李大頭的小妾沒有一個好下場,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小翠說什麼也不嫁給李大頭。
小翠看了看陳母問道:「不知你家有什麼人?」
陳母說道:「我家人口簡單,只有我,還有兒子和兒媳,你過來後,就做我的貼身丫鬟,你看怎麼樣?」
小翠想了想說道:「那行,我可以跟夫人走。」
於是陳母給了 小翠父親50兩銀子,就把小翠領走了。
陳母本來內心是想讓小翠給兒子當小妾的,所以她對小翠非常好,平時對小翠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小翠也非常懂事,把陳母伺候的妥妥帖帖。
一晃小翠來陳家已經一年有餘了,一天,陳母對小翠說道:「小翠呀,我對你怎麼樣?」
小翠說道:「夫人對我恩重如山,我的親生母親對我也不過如此。」
陳母說道:「現在我有個困難,想求你幫我解決,不知你願不願意?」
小翠說道:「夫人,有什麼困難但說無妨,只要小翠能做到的,小翠一定萬死不辭。」
陳母說道:「你也看到了,我兒子和兒媳結婚十多年了,可他們一直沒有生下一男半女,我不能幹等著我陳家斷子絕孫,所以我想給兒子納個小妾,兒媳一直不同意,無奈我只好先斬後奏,想請你來給我幫忙。」
小翠知道老爺是個忠厚之人,對自己不錯,陳母提出這個要求,她內心是同意的,於是小翠沉吟了一會羞澀地說道:「這個,只是怕老爺不同意吧?」
陳母說道:「這個你不用擔心,我自有辦法,你附耳過來,你只要如此這般這般就好了。」
小翠聽完紅了臉,說道:「如此,就全憑老夫人安排了。」
過了幾天,王氏回娘家探望母親。
這天晚上,陳母和小翠做了一桌豐盛的酒菜,讓小翠把陳元叫了過來。
陳母對兒子說道:「兒呀,你媳婦不在家,今天跟為娘我吃頓飯 ,小翠呀,你也別站著了,陪我們一起吃飯。」
小翠說道:「老夫人,我一個丫鬟,不好上主人的飯桌。」
陳母說道:「小翠呀,我可一直把你當做我的女兒看待的,快坐下。」
小翠說道:「如此,小翠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於是小翠便坐下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陳母對兒子說道:「兒呀,你和媳婦結婚都十多年了,還沒有生孩子,不知道母親我何時才能抱上孫子?」
陳元說道:「母親,我和妻子還年輕,生孩子的機會還很多。」
陳母說道:「你們還有時間,可是母親我年歲越來越大了,我可是等不了了,不知道我死之前,還能不能抱上孫子。」說完,陳母就嗚嗚地哭起來。
陳元趕緊安慰母親,陳母說道:「今天我做主,把小翠給你做小妾,生孩子這件事,你們小兩口等得起,母親我是等不起了。」
說完陳母給小翠使了個眼色,小翠趕緊拿起了桌上的酒,給陳元斟了一杯。
原來,這杯酒里被陳母放了合歡散。
陳元說道:「納妾的事,還是等妻子回來跟她商量好了再說吧。」雖然這麼說,陳元還是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小翠幾眼,小翠羞澀地低下了頭。
一杯酒下肚,陳元就覺得,渾身燥熱,身體發飄,他說道:「母親,兒子喝得有點多了,我先回房歇息去了。」
陳母說道:「小翠,快,快扶老爺去睡覺。」
於是小翠便扶著陳元來到卧房,陳元今天覺得小翠長得特別的好看,他留小翠睡在了自己的卧房,二人當晚便圓了房。
過了一段時間,這天早晨,小翠正在伺候陳母洗漱,突然感到一陣噁心,她也顧不得伺候陳母了,突然從屋裡跑到院子,大口大口的乾嘔起來。
陳母看到小翠這樣,不禁暗暗高興,她等小翠進屋後說道:「小翠,下午我帶你去看病。」
小翠說道:「老夫人,不礙事的,我現在沒事了。」
陳母說道:「你懂什麼,只跟我去就好了。」
下午,陳母帶著小翠來到了一個醫館,讓郎中給她號脈。
郎中號完脈後說道:「老夫人,您的女兒這是懷孕了,我給你開點葯,回去好好養胎就好了。」
陳母非常高興,她知道小翠這是懷上了兒子的孩子。小翠暗暗吃驚,沒想到自己只跟陳元親熱了一次,就懷孕了。
回家後,陳母對小翠說道:「小翠呀,你懷了我兒子的骨肉,你放心,我一定會給你個說法的,我讓陳元納你為妾,你看可以嗎?」
小翠說道:「只怕夫人不同意。」
陳母說道:「現在你已經有了我兒子的骨肉,她再不同意,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我這個傻兒子,等她妻子同意了,黃瓜菜都涼了,這次我要替我的兒子做回主了。」
於是,陳母把兒子和兒媳叫到跟前說道:「你們夫妻已經結婚十多年了,依然沒有生育,現在小翠已經懷了我陳家的骨肉,我做主,讓小翠做陳元的小妾,兒媳婦,你不會不同意吧?」
王氏聽完後大吃一驚,她憤怒地看了看丈夫,又看了看婆婆說道:「這是什麼時候的事了,我怎麼不知道?」
陳母說道:「等你知道了,黃瓜菜都涼了,兒媳婦你去採買些結婚用具,咱們也不大操大辦了,小翠畢竟是嫁到了我家,明天就給他們舉行個簡單的儀式吧!」
王氏還想說什麼,見婆婆主意已定,她狠狠地看了一眼丈夫說道:「好的,就依母親所說。」
第二天,小翠嫁給了陳元。
自從小翠嫁過來後,陳元經常休在小翠的房間,這讓王氏非常不自在。
要說,小翠長得也沒有王氏漂亮,可是偏偏人家能生養,王氏對小翠那真是羨慕嫉妒恨呀!
卻說,陳家有個管家叫陳三,他是陳元的遠房表弟,以前也是富貴人家的子弟,後來家道中落,陳元收留了他,讓他做了陳家的管家。
這個陳三,一直暗戀王氏,本來陳元夫妻一直很恩愛,陳三無從下手,自從陳元娶了小翠,陳三看到王氏經常唉聲嘆氣。
有一次,陳元不在家,陳三見王氏在屋中暗自垂淚,陳三心疼不已,說道:「夫人,你不要過於的悲傷了,老爺不心疼你,有人心疼你。」
王氏說道:「還有誰心疼我,大家都心疼小翠去了,她現在已經有了陳家的骨肉,唉!我的命怎麼這麼苦呢?」
陳三見王氏非常失意的樣子,他覺得是自己表白的時候了,於是他說道:「夫人,不瞞你說,我一直很喜歡你,我看到你每天這樣不開心,我很是揪心。」
王氏看了陳三一眼,突然杏眼圓睜怒道:「你是什麼東西?我再沒人心疼也輪不到你心疼,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還不給我退下。」
陳三趕緊跪下說道:「小人該死,你大人不記小人過,千萬不要往心裡去。」說完灰頭土臉的退了下去。
陳三回去後很後悔,後悔自己太心急了,老爺現在寵幸小翠,自己以後有的是機會,何苦在乎這一朝一夕呢?
只要自己沉住氣,拿下王氏,那麼不僅能夠抱得美人歸,鬧不好她家的家產也能信手拈來呢。
小翠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王氏的煩惱也就一天比一天多,她看著丈夫和婆婆的笑臉,醋意頓生。
一天小翠生病了,丈夫由於公事繁忙,於是他便讓王氏給小翠找一位郎中來看病。
王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他找了一位經常給她看病的郎中。
郎中給小翠看完病後正要說話,王氏說道:「先生,請隨我來。」
王氏把郎中請到了內室問道:「小姨奶奶是什麼病?」
郎中說道:「姨奶奶只是偶感風寒,沒有大礙,我給她開點葯就好了。」
王氏說道:「她肚裡的孩子怎麼樣?」
郎中說道:「孩子很好,一切都很正常。」
王氏說道:「姨奶奶得了這麼重的風寒,難道對孩子就沒有影響嗎?」
郎中說道:「沒有影響。」
王氏說道:「沒有影響,你就不能想辦法讓她有點影響嗎?」說著王氏從懷裡掏出了一錠金子放在了桌子上。
郎中看著桌上的金子,咽了口唾沫說道:「夫人這是何意?」
王氏說道:「我想你是個聰明人,我的意思你早就明白了吧,你放心,事成之後我還會有豐厚的獎賞。」
郎中當下猶豫不決,王氏見他有所心動,趕緊把金子揣到了他的懷裡。
王氏說道:「一會兒給姨奶奶開點什麼葯,我想你該很清楚了吧?」
郎中一邊擦汗一邊說道:「明白,明白。」
郎中正要開藥的時候,陳母卻又領著一位郎中進來了,陳母對王氏說道:「這位是有名的神醫,小翠懷著我家的骨肉,看病的郎中可不能馬虎,還是讓神醫看看我才放心。」
說完也沒理王氏和郎中,帶著神醫徑直走到了小翠的床前給她看病。
王氏對婆婆說道:「我剛請了郎中給小翠妹妹看過了,沒什麼大礙。」
陳母說道:「那就好,還是讓神醫看看我更放心。」
王氏一看自己的計劃落空,也只好作罷。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小翠很爭氣,還真給陳家生了一個大胖兒子,那個孩子長得虎頭虎腦的,陳母給孩子取了一個小名叫虎子。
只是陳母無福享受天倫之樂,她在虎子三個月的時候不幸去世了,從此陳元便守著自己的一妻一妾和唯一的兒子過活,日子過的倒也順遂。
一轉眼虎子已經有快2歲了,這天有一位穿著素衣的人來到了陳元家,來人是小翠的親戚,他這次是來報喪的,小翠的父親去世了。
小翠聽完差點暈過去,雖說父親以前經常賭博,小翠對他非常有意見,但是他畢竟是小翠唯一的親人。
當時陳元出遠門了,小翠對王氏說,自己要去給父親辦喪事,需要出去幾天,王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她趕緊給小翠準備了些銀子,讓她去料理父親的後事。
小翠走後,看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王氏的身上,現在的虎子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大概能聽懂大人說話,也已經會顫顫巍巍的走路了。
王氏看著院子中玩耍的虎子,她不由的恨從心中起。
這時候,王氏聽到外面有賣花生的,丈夫和小翠都不在家,現在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自己何不結果了這個孩子,以免產生後患呢?
於是她對虎子說:「虎子,你看外面有賣落花生的,我給你個籃子,你給大娘買些花生咱倆吃,好嗎?」
虎子瞪著一雙大眼睛高興的說:「嗯,買,買」
於是王氏就給了虎子一個小籃子把他推出了門。
虎子顫顫巍巍的走出門外,賣落花生的已經走遠了,他想轉身回家,卻發現大門緊閉,自己卻怎麼也打不開大門。
王氏見虎子走了,也不管他,自己吃了中午飯就睡了一大覺,她睡醒以後,打開大門,卻發現虎子已經靠著大門睡著了。
王氏本來想製造一個孩子自己走失的現場,但是現在虎子根本就沒有走失,她很失望,於是王氏又把虎子抱了回來。
晚上,王氏翻來覆去的睡不著,於是她就又想出了一條毒計。
第二天,她抱著孩子,來到了她家一里以外的一個河邊,她想把孩子扔到河裡。
王氏來到河邊,看到河邊有一個廢棄的大木盆,她終於還是沒狠下心來,於是她便把虎子放到了大木盆里,用力一推,就把虎子推到了河裡。
虎子坐在大木盆里,還以為大娘在跟他玩,他還痴痴地笑著,沒想到大木盆順流而下,越飄越遠了,一會就傳來了虎子的哭聲,王氏見孩子飄遠了,才放心地回家了。
卻說,虎子坐著大木盆,順流而下,恰好有一家染坊,女主人叫李浣,她正在河邊錘衣,突然聽到了嬰孩的哭聲。
她順著哭聲望去,看到有一個大木盆正向自己飄來,盆里還坐著一位一兩歲的嬰孩,李浣趕緊把孩子救了上來。
她把孩子抱回家心想,天下怎麼有這麼狠心的父母,這麼招人喜歡的大胖小子,怎麼捨得扔掉?於是她給虎子弄了點粥喂他喝。
卻說王氏回家後,心裡惴惴不安,她心不放下,第二天又來到河邊,河面一片茫茫,已經沒有了孩子的蹤跡。
王氏又順流而下,走了一段路,突然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腳,她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個洗衣錘,她撿起洗衣錘心想,我家正需要一個洗衣錘呢,於是她便拿著洗衣錘回家了。
陳元和小翠回家後,知道孩子丟失了,大驚失色,於是陳元第一時間報了官。
官府由於沒有什麼丟失孩子的線索,這個案子便懸了起來。
王氏雖說把孩子扔了,但是她惶惶不可終日,丈夫見她把孩子看丟了,也不再理他,整日宿在小翠的房間。
王氏沒想到,孩子沒了,也沒把丈夫挽留過來,反而使她和丈夫的關係更疏遠了。
她終日獨守空房,看著那個洗衣錘,對自己的行為很後悔,他想,如果孩子沒死的話,或許這個洗衣錘的主人會知道孩子的下落,於是她便把洗衣錘掛在了自己的床帳上。
卻說陳三見老爺終日守在小翠的房間,冷落了王氏,陳三心想,王氏一定很寂寞,於是他便在沒人的時候挑逗王氏,王氏也並沒有反感。
一天晚上,陳三喝了點酒昏昏沉沉的就睡著了,深夜他小解完後,不由自主的來到王氏的門外,他聽到王氏正躺在床上唉聲嘆氣,他以為王氏定是孤枕難眠,哪知道王氏是在為丟孩子的事擔憂。
陳三輕輕推了推門,沒想到門是虛掩著的,原來王氏為了方便丈夫來自己的房間,每天晚上都給丈夫留著門,但是自從孩子丟了以後,丈夫再也沒有來過自己的房間。
這恰恰給了陳三可乘之機,陳三輕手輕腳地推開門,來到了王氏的床前,王氏正側身躺著,她翻了一個身,突然看到一個身影。
王氏還以為是丈夫來了,說道:「郎君,你終於來了。」說完便一把把陳三摟到了床上。
陳三沒想到幸福來的這麼快,他輕聲說道:「美人,你可把我想死了。」
王氏這才發現,來人不是自己的丈夫,她驚了一身冷汗,大喊:「抓賊呀!」
陳三一陣驚慌,他慌不擇路,一個猛轉身想往外跑,沒想到,正好撞在了王氏掛在床帳上的洗衣錘上,這一撞,用力過猛,陳三當場就斃命了。
陳元當晚便報了案,第二天縣令親自來視察現場,他把兇器洗衣錘拿回了大堂。
縣令在大堂之上,問王氏洗衣錘是怎麼來的。
王氏說道:「這個洗衣錘是民婦無意間在河邊撿到的。」
縣令又差人到河邊明察暗訪,找到了洗衣錘的主人李浣。
縣令又把李浣押到了大堂之上,問道:「你的洗衣錘為什麼在王氏的床帳之上?」
李浣說道:「民婦那天正在河邊洗衣,突然看到河裡飄過來一個大木盆,盆中有一個嬰孩正在啼哭,於是民婦便把那個嬰孩抱回了家,當時光顧了救孩子了,不慎把洗衣錘丟失了。」
縣令一聽,正好陳元丟失孩子的案子還沒結案,於是便讓李浣把孩子抱來,讓陳元辨認是否是自己的孩子。
陳元一看,這個孩子瘦了很多,他仔細辨認後,突然痛哭道:「大人,這個孩子正是我的兒子虎子。」
縣令再次嚴審王氏,至此,王氏才把自己扔掉孩子的事實供認不諱,陳元當即就把王氏休掉了,王氏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嫉妒是魔鬼,王氏嫉妒小妾生了兒子,竟然作出了扔掉孩子的錯誤決定,最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沒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反而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