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事(四)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


今天的主人公我們叫他三爺爺。


三爺爺年輕的時候,人高馬大的,渾身的力氣,兩膀子一晃,能扛起二百斤的麻袋包。


不過三爺爺的命不怎麼好,十幾歲上就沒了爹娘。仗著有把子力氣,東家幫個忙,西家打個短,就為了掙口飯吃。


後來,掙口吃的也難了。就跟村裡幾個年輕的後生一起去參了軍。別人都說參軍苦,但是三爺爺不覺得苦,因為天天都能吃飽飯,那就是好日子。


一起去的一個隔壁村的一個後生,跟他關係很好。那個人比三爺爺大,很照顧三爺爺,倆人也能聊得來。


那個人成親早,走的時候,家裡已經有倆姑娘了,媳婦兒肚子里又懷著一個。家裡還有爹娘,但是都歲數大了。


三爺爺說,你真有福氣,有爹有媽還有老婆孩子,我啥也沒有,光棍兒一根。


三爺爺飯量大,那個人經常會把自己的飯勻出來一些給三爺爺吃。總說,你別嫌棄哈,我這吃不了呢!三爺爺就憨憨的笑,咱兄弟之間說什麼嫌棄不嫌棄的。


後來,在戰場上,那個後生為了救三爺爺,犧牲了,走的時候攥著三爺爺的手說,我不後悔有你這個兄弟,只是哥哥要走了,一家老小,以後還拜託你多看顧著點兒。


三爺爺自己也瞎了一隻眼。後來,戰爭結束了,三爺爺回了家鄉。去了隔壁村找到了那個人的家,給他父母磕了頭,說,以後我就是您兒子,我給您二老養老送終。


他怕住家裡不方便,就在院門口搭了個窩棚,住在裡邊。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先把水缸挑滿。然後去山上幹活,吃飯也不在一起吃,盛了端去窩棚里吃。


開始的時候,村裡很多閑話。說什麼的都有。


都不是什麼好聽的話。一晃三年過去了,因為三爺爺的能幹,家裡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他除了給家裡幹活,村子裡其他人家但凡有需要幫助的,三爺爺都會去搭把手。日子久了,大家都挺感謝他的。因為他有見識,有能力,大家也信服他,到後來,不管村裡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鄰里糾紛鬧矛盾啥的,都會找三爺爺去幫個忙,評個理。


三爺爺在那個家待了三年,有一天,老爺子跟老太太就找了他,說,三兒呀,一晃你來家裡三年了,洪生不在了,這三年你忙裡忙外為這個家奔波,大爺大媽有個想法,跟你說說。你要是不嫌棄,就跟你嫂子結為夫妻吧!以後咱就是一家人了,好好過日子。三爺爺聽了,說,不,我是一個殘廢,我配不上嫂子。三奶奶隔著門說了一句,我看人只看心,我不在乎一隻眼兩隻眼。


就這樣,三爺爺跟三奶奶就結成了夫妻。那時候,家裡倆女孩都大了,十多歲了,老幺還小,才幾歲。


有一天三爺爺幹完活回來,無意間聽見老爺子跟老太太嘮嗑,說,三兒如今也算成了家了,怕是不出一兩年,就會有自己的孩子了,也不知道到時候還能不能待咱家老幺像現在這麼好了。


三爺爺沒說啥,過了幾天,趁著活少,去了一趟鎮上醫院。有一天,三奶奶給他收拾衣服,發現了三爺爺結紮的單子。就這樣,三爺爺為了讓兩位老人放心,放棄了給自己留個後的機會。


後來,老頭老太太都活到了九十多才走,臨了抓著三爺爺的手說,三兒呀,親兒子也不過就這樣了,我們這一輩子有依有靠活到老,我們知足啦!


三爺爺對他們活著盡孝,走了也給他們風風光光的辦了後事。家裡的孩子,三爺爺都視如己出,男孩女孩都供著讀書,讀到哪供到哪。家裡有好吃的,必須等三個孩子都齊了在一起吃。


大女兒二女兒雖然跟三爺爺不是特別親,但是非常敬重三爺爺。小兒子,一早就改了口叫爸了,三爺爺也慣著他,相處的非常好。


時光荏苒,一晃,三個孩子都長大成人了,兩個女兒嫁了人,三爺爺忙前忙後的給置辦嫁妝,送女兒們出嫁。婚後也生活的辛福美滿,有了孩子回來了都叫姥爺。三爺爺樂得眯了一隻眼。


小兒子很皮,讀書不行,但是幹活是把好手,後來就在家裡務農了。


三爺爺給挑了一個十里八村響噹噹的好姑娘成了親。媳婦兒拿的住小兒子,日子過得特別紅火。家裡買了車,建了養雞場,還有蔬菜大棚。三爺爺跟著忙前忙後的,小兒子跟媳婦兒不讓三爺爺幹活,老伴兒也不讓他幹活。


後來媳婦兒生了孫子,三爺爺就幫著哄孫子。一家人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七十八歲這一年夏天,三爺爺吃過飯,去院門口的大樹下乘涼,靠著大樹坐著,很晚了也沒回家,小兒子出去喊,結果發現三爺爺已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