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媽怎麼回事,自己的親孫子都不管,太過分了吧?」馮玲玲氣憤地跟丈夫劉兵說。
劉冰看著妻子,嘲諷道「換了是我,我也不來,你自己心裡沒數嗎?」
馮玲玲在一家家裝公司擔任部門經理,平時工作很忙,丈夫劉兵在事業單位上班,夫妻倆的工作都不錯,任何一方都不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
於是在馮玲玲懷孕以後,就把婆婆從老家接了過來,等孩子生了就把孩子交給婆婆照顧。
婆婆張雪梅性格溫和,對兒子兒媳言聽計從,她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想法多,不像農村,養孩子沒那麼多講究,她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讓兒媳嫌棄,所以事事都按照兒媳的要求做的。
馮玲玲看婆婆這麼用心,對婆婆也算不錯,逢年過節會給婆婆發個紅包,平時也會給婆婆買些穿的用的,她原本是不想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可孩子實在沒有人照顧,如今看來也不算很糟糕。
日子也不可能真的總是一帆風順,不過那些小小的波瀾也無傷大雅,不至於打破家裡的祥和氣氛。
馮玲玲偏愛米飯一些,可婆婆卻擅長麵食,米飯、炒菜做得很一般,所以馮玲玲很多時候都寧願吃外賣,要不就自己休息了做上一頓,一飽口腹之慾。
所以在馮玲玲看來,婆婆來了,除了能幫忙照顧孩子,做做家務,對她來說,吃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有時候難免也會有怨言。
劉兵卻覺得妻子不知足,老人能幫忙帶孩子就謝天謝地了,而且家務活也都幹了,不能什麼好事都想佔全了吧!
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馮玲玲給孩子聯繫了一所寄宿制私立小學,劉兵和婆婆都覺得孩子這麼小,就住校,會不會不好。
馮玲玲卻說「男孩子從小就要鍛煉獨立能力,那麼溺愛長大了有什麼用?」
劉兵這樣一想覺得妻子說得也有道理,就不再反對。只有婆婆看著一手帶大的孫子有些不舍,可她知道兒媳向來說一不二,兒子也不反對,她的意見完全沒用。
自從孫子上了小學,張雪梅明顯感受到了兒媳對她態度的變化,逢年過節的紅包不再發了,對她也沒那麼熱情了,最明顯的是買回來的吃的東西兒媳竟然直接拿回了房間,以往都是放在客廳茶几上的。
張雪梅再不會看臉色,也明白兒媳這是過河拆橋了,用不上她照顧孩子了,想讓她走了,不好開口,可能是顧及劉兵的感受,這是想讓她主動走。
她有些心酸和心寒,這幾年她任勞任怨,沒想到卻是這樣的結果。但她還是找了兒子,說想家了,把他爸獨自留在家裡也挺過意不去的,現在孩子上學也不用她照顧了,她也該回去了。
劉兵其實也感受到了妻子的變化,他私下也說了妻子,可妻子一直以來都性格強勢,根本不聽他的。
他心裡不痛快,可也無可奈何,現在母親要走,他反而覺得挺好的,留在這裡也是受委屈,他給了母親2萬,說這些年辛苦她了,讓她別不捨得花,照顧好自己和爸的身體。
可誰知道孩子根本不適應私立小學的生活,三天兩頭生病,時常請假,鬧得夫妻倆頭大,他們的領導也有些不滿意,覺得他們工作家庭沒有平衡好。
堅持了一個學期,孩子還是這麼個情況,沒辦法,馮玲玲只好給孩子轉回離家近的公立學校,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上學晚,放學早,接送孩子成了難題。
於是馮玲玲又動了把婆婆接回來的念頭,誰知道這次婆婆竟然拒絕了,說公公身體有些不舒服,實在走不開。
丈夫劉兵沒有責怪母親,卻嘲諷妻子對這樣的結果心裡有數,無奈之下,妻子只好給孩子報了一個學校附近的晚托,早上早早把孩子送到學校門口,讓他等著入校,下午是劉兵下班之後去晚托那裡接孩子。
馮玲玲前後態度的變化讓婆婆十分寒心,婆婆並不是圖好處才帶孫子的,她也明白孫子是兒子和兒媳共同的孩子,她不是讓兒媳對她感恩戴德,只是才過河就拆橋的主動讓她有些心灰意冷。
老人帶孩子不是義務,老人體諒兒子兒媳不容易,我覺得兒子兒媳也要感恩老人的付出,而不是一種利用的心態,孩子大了,就覺得老人沒有價值了,就變臉了。
我覺得馮玲玲完全可以跟老公商量,好好跟婆婆說,畢竟老家還有公公留在家裡,婆婆一直也挺明事理,不可能賴在兒子家不走吧!卻用那種方式逼婆婆主動開口,確實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