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喝茶閑聊時,又一次聽朋友講起《老王建房子》的故事,無獨有偶,我剛到原工作單位的時候,同事老黃便給我分享了這個故事:
老王做了一輩子木匠,為東家到全國各地建房子;眼看年歲已高,腿腳不太靈活,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也不方便,眼看終於快到退休年紀,於是他找到老闆,說要離開木匠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闆雖然有點不舍,但也理解歲月無情,便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最後一棟房子,老木匠有些不情願地勉強答應了。老闆看在眼裡,但是沒說什麼。
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老王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並溫情地說道: 「這是你的房子,你跟著我幹了大半輩子,這是我送給你的退休禮物。」
老木匠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
試想一下: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會怎麼做呢?
20多年前聽老黃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只覺得木匠老王很可惜,為什麼就不能堅持到最後,蓋好最後一棟房子呢?
20年前的我們,每天除了睡覺,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幾乎可以這麼說,那時的我們,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20年後,我們選擇了創業,時刻都在想著工作,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希望企業能有個好的發展,希望團隊工作好,更希望團隊生活也好。
20年後的今天,當我再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老王是在什麼心態下蓋最後這棟房子的?
我們在故事中來找一下線索:四處奔波,幹了一輩子、熬到退休年紀,想要離開木匠行業……
我們來換位思考,主觀推斷一下:或許老王並不喜歡干木匠,和絕大多數那個年代的人一樣,可能只是因為某個機緣、或者父母之命,從小就跟了師傅做學徒,而後走上了這無休無止、日復一日的工作道路。
或許,老王從來沒有喜歡過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只是當年他父母安排他跟著村裡的老木匠做了學徒,而後出師了,然後就開始跟著東家到處打工,日復一日地、機械地重複著那些從師傅那裡學來的動作。
又或許,他從來沒有熱愛過這份工作;或許曾經有過那麼一點點熱愛,但是也沒有從工友和東家那裡得到及時的認可和反饋。
從這個角度來看,結合我自己當下的創業之路,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我們團隊中的每個角色,他/她最喜歡乾的事情是什麼?最擅長幹什麼?他們熱愛什麼?
換位到類似老王的角色,我回想我自己當時在體系內工作時的心態:我是不是也是在疲於應付?熬著日子?東家推一步自己才走一步?干到最後甚至都想離開這個行業?
由此可見,熱愛是干好工作的源動力,熬日子最後是熬掉自己了的時間和生命。
可能讀者你會問,那我不喜歡、無法熱愛怎麼辦?
我想借陳海賢老師回答前來諮詢的一對想改善彼此關係的夫妻時說過的話:
「陳老師,我已經不愛我老公/老婆了,我該怎麼辦?」
「那你就通過各種細節,想辦法努力去愛他/她呀!」陳海賢老師耐心且堅定地答道。
生活是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其次:東家是如何處理老王想要退休的訴求的?
前面我們換位到了老王的角色,主觀推斷了老王當時的狀態,我們再換位到東家,來大膽剖析一下。
我們來試想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1、東家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沒有及時告訴老王,他哪棟房子蓋得好?哪棟蓋得不好?
2、東家看出老王「不情願地勉強答應」時,不是看在眼裡不說,而是馬上喊住老王,給他明確指出來,效果會不會不一樣?
3、如果東家事先告訴老王,最後這棟房子是給他自己蓋的,結果會如何?
面對這三個問題,相信不同人的理解是不同的答案,我來說說我的個人看法:
針對1,我多數時候會願意明確指出來,好的及時認可,不好的馬上指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針對2、我可能會有選擇性地指出來,在剛開始的時候我會指出,但如果經常這樣,屢教不改,我可能會考慮放棄。不二過,是做事非常重要的特質;即便有些時候難免會二過,那也要看是主觀犯錯還是客觀無意識出錯。主觀犯錯,不可寬恕;客觀犯錯,但不及時總結並用心改正,也是孺子不可教。
針對3、有些事,時機不到,是不方便全部講出來的,這就像生活從來不會提前告訴你最後的答案一樣。
寫到這,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有效的溝通的確十分重要。只有形成了有效溝通,思維方式才有可能逐步趨同。
的確如此,這也就是我為什麼給團隊的每個人都贈送一本脫不花的《溝通的方法》這本書的初心。
先達成理念一致、思維方式的一致,而後再落實到日常的溝通機制中,這樣才能形成卓有戰鬥力的隊伍。
再次:如果老王認真負責地蓋好了這最後一棟房子會怎麼樣?
顯然,這是一個很扎心的問題,因為老王有可能退休後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或者經常因為日後房子的各種翻修(因為當時沒有用心建造這個房子)而被老伴和子女埋怨,而他自己或許也常常陷入深深的懊惱和自責。
除了看到這個問題的扎心之處之外,我心中不免升起更多的疑問?
1、老王幹了一輩子木匠,為什麼沒有升職成為木匠的工頭?
我們大膽推測一下,這背後是不是有這麼幾種可能性:
東家的生意本來就做的不大,就是雇了2個木匠的小作坊,而且就這樣幹了一輩子。
還有一種可能,東家的生意不小,但是因為老王是陪東家創業一起走過來的,本質人品沒有大的問題,但老王不求進步,更不懂帶團隊,所以一直固守在自己的領域,最後是東家念舊,才留下了他,並最後給他一個交代。
當然,可能還有別的可能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老王沒有持續進步。
2、老王這麼大的年紀了,為什麼還要「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地干在一線?
我們同樣將心比心地分析一下,是不是有這麼幾種可能性:
木匠蓋房這份工作,是經驗活,越老越值錢,必須是他戰鬥在一線,才能體現價值。但仔細一想就知道,正常的工作,都不會達到非某人不可的難度。
或者,老王沒有帶出像樣的徒弟,所以必須是他自己戰鬥在一線,即便將近退休的年紀。
不管是哪種原因,老王多年工作的經驗沒有得到傳承,沒有帶出像樣的徒弟,這本身就是問題。
無論問題出在東家,還是出在老王身上,都值得反思,並引以為鑒。
3、老王為什麼沒有得到東家返聘做專家,或者贏得指導新員工做培訓的崗位?
老王說想要退休,離開木匠行業,回家陪家人;此時,東家雖然有些不舍,但並沒有挽留,而是內心下定決心給老王個交代,只是沒有把這個交代提前告訴老王。
可見,東家沒有返聘老王的打算,即便有,也是希望看看老王在做最後一件事情上的態度,是否能夠善始善終。
遺憾的是,老王並沒有用心對待最後一件事情,而是應付了事。就這一點,足以讓東家放棄返聘他。
他認為應付一下東家,敷衍了事就算了,沒想到最後敷衍了自己。
生活就是這樣,你以為你敷衍了它,實際上最後敷衍了自己。
寫在後面:
稻盛和夫結合自己創立兩家上市公司並臨危受命帶領日航走出困局的寶貴經驗,提出了決定人生及工作結果的三要素,分別是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
不僅如此,他還給出了人生結果的公式:人生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也就是說,人生的結果,由這三者的乘積決定。
思維方式就是人生態度,可以從負100分到正100分,思維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結果就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熱情和能力,分別可以從零分打到一百分,因為是相乘關係,所以與自以為能力強、驕傲自滿、不肯努力的人相比,那些認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任何人都努力的人,反而能夠取得更為出色的成果。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前面老王故事中的三點分析,正好對應熱情、思維方式和能力,而且是互相交織其中。
與建房不同的是,房子沒有建好可以重建,而生活是自己一生的唯一創造,不能抹平了重建。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工作觀念,同一人在不同的年代也有著不同的工作觀念,不斷保持學習的熱情,並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方可以達成自己想要的人生狀態。
希望你能從這個故事中獲得啟發,並歡迎留言交流,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自我介紹】: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我們能做的,唯有用心感悟當下,探索並見證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