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民 | 解封之後

2022年11月25日22:02:03 故事 1451

司民 | 解封之後 - 天天要聞

「全體村民請注意,全體村民請注意,接上級通知,從今天下午6點開始,我們村解封了。雖然解封了,但疫情還沒有結束,要求大家盡量不要出村,可以下地忙農活,可是一定要戴口罩……」村委的那隻捆在大樹柯杈上的大喇叭響了,是村長在喊。

「啊,解封了?謝天謝地,終於盼到這一天了!」譚老二摸了只口罩,掛在耳朵上,就三步並作兩步地往外走。剛走到院子中央,媳婦從鍋屋裡走出來,問:

「剛才大喇叭上又喊什麼?」她也聽到大喇叭的喊聲了,但沒聽清楚喊的什麼。

「村長說,解封了,可以下地了。」

「我的娘,可解封了,再不解封就憋瘋了——飯都做好了,吃完飯再去吧?」

「等不及了,我心裡燥得火著。」譚老二說著就急匆匆地走出了門。

「你就是狗肚裡盛不下四兩香油!」媳婦嗔怪道。

也不能怨譚老二「狗肚裡盛不下四兩香油」,對一個指望翻坷垃頭子(土地)生活的農民來說,土地是本,莊稼是命。這一封就是20多天,讓他離開土地,離開莊稼,那種熬煎是無法形容的。這20多天的幾乎每一分鐘,譚老二都是在焦慮中度過的,他擔心他那二畝半綠蘿蔔,他巴望著綠蘿蔔停止生長;他擔心老天爺變天,起了大西北風來了大霜凍,他的半畝姜、半畝蔥和三畝地蛋收不上來。

人們都說,焦慮能使人一下子變老,歷史上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髮。譚老二沒這麼厲害,白髮添了多少沒人仔細看,焦慮出了一嘴燎泡倒是真的。好在今年老天爺還算行好,整整晚冷了兩個節氣,都快到小雪了,還沒見霜凍。現在大地里還綠油油的一片,假如是往年,地蛋秧早凍熟燙(因受凍而失去水分)了。

譚老二來到綠蘿蔔地里一看,我的爹,這蘿蔔這些天中了什麼邪,怎麼長得這麼快,最小的一個也有二斤,大的像水瓶膽,一個足有三四斤。綠蘿蔔呀,綠蘿蔔,怎麼越怕你長大,你越長得大,你長這麼大,讓我賣給誰去?可轉過來一想,這能怨蘿蔔嗎,往年從種到收,綠蘿蔔的生長期也就是50多天,一個不超過一斤重,現在一下子讓他在地里長了75天,氣候又好,又不缺肥,它不長這麼大能對得起主人?

媳婦說,「天塌砸眾人」,可他看了看別人家的綠蘿蔔,確實也都長大了,可都沒有他家的大。那些種得晚的、平時管理差的,長得比他家的小了些。這就應了那句俗話「種地也喜勤利也喜懶」。綠蘿蔔反正就這樣了,大就大賣吧!看看明天有來收的嗎,賤貴都得賣,好歹還能換幾個錢。

他又來到秋地蛋地里。秋地蛋有些敗秧了(秧子不如以前旺盛了,成熟的表現)。哎呀,你看這地乾的,20多天沒澆水,能不幹嗎?可是干也不敢澆呀,眼看著要刨了,再澆了,刨出來都是泥蛋蛋。秋地蛋呀秋地蛋,你又多長了十幾天,綠蘿蔔的損失,你能補一些嗎?

他蹲下身來,找到了一棵葉子下邊有大裂璺(wèn)的,扒開封土,看到這棵結了三個,兩個有鴨蛋大小,一個有雞蛋大小,看來不到一斤重。他有些失望,秧子長得這麼好,怎麼才結這點?後來一想,今年秋天雨不多,地蛋容易旺秧子;這20多天,又沒澆上水,能結這些也就可以了。

他又到姜地、蔥地里看了看,由於長時間沒澆水,有些姜秧都枯黃了,蔥葉子也耷拉了。

綠蘿蔔要賣,地蛋、蔥要刨,姜要拔,活都擠在一起了,他和媳婦兩人確實幹不過來,雇幾個人吧?不行,現在的工錢太貴了,管吃管喝一人還要150元一天。拼上命干吧,「事大事小,到時候自了」。當務之急是把綠蘿蔔賣掉。

譚老二憂心忡忡地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兩口子就爬起來了,洗了把臉,胡亂地吃了點東西,就做賣蘿蔔的準備:手機是一定要帶的,要拉上地排車,要帶上筐子……一切都準備停當了,就支著耳朵聽大喇叭——有收綠蘿蔔的都是先給村委打招呼,村委便在大喇叭上喊。可是等了半個多小時,還是沒動靜。

譚老二坐不住了,招呼媳婦說:「走吧,到地里去看看,說不定收蘿蔔的已經來到地頭上了呢。」他拉著排車,媳婦挎著箢子跟在後邊,就往地里走。

出了村往大路上一看,傻眼了!大路上一輛車也沒有。往年,一到收蘿蔔的時節,一輛輛大車、小車,尾咬著尾,都破不開轍。

「那就到地頭上去等吧。說不定收蘿蔔的得知解封的消息晚,都還沒趕到呢!」譚老二對媳婦說。

他們來到地頭上,見有好幾家早來的,都在自家地頭上蹲著抽煙呢。大家都愁眉苦臉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說話。

等到了東南晌午的時候,才來了一輛電動三輪,大家立即都圍了上去。真是「蘿蔔遲了(不好賣)扒層皮」,收綠蘿蔔的「羊眼」(挑剔)得很。他說要挨家看看,誰家的合適要誰家的。大家就領著他挨家看。走到譚老二的地里,收蘿蔔的說:「你看這家的,一個個都長得蠢頭劣怪,即使白給我我也不拉!」譚老二一看無望,也就沒再爭取。

收蘿蔔的溜了一圈,最後相中了一家,這家的蘿蔔種得最晚,人家的蘿蔔都雞毛纓(葉片像雞毛一樣大)的時候他才種的。一問價錢,一角五一斤,還百分之十地去土。沒辦法,那家還是咬著牙賣了。

等到下午,也沒來第二輛車。

譚老二跟媳婦商量:「沒有收的,咱拔些到城裡去賣吧。說不定城裡的人還認大蘿蔔呢。」

「過去都到城西蔬菜批發市場(簡稱「西市場」)上去賣,聽說西市場封了,不知道現在解封沒有。」媳婦擔心地說。

「西市場解封咱就批發,沒解封咱就到其他農貿市場上去零賣。」

「零賣能賣多少?」媳婦懷疑說。

「先拔四五百斤賣賣看看。」

夫妻倆便拔了近五百斤裝在車子上拉回了家。

天一朧明,兩口子茶也沒喝一口就拉著蘿蔔出發了。譚老二駕轅,媳婦拉邊套,一路小跑——按照以往的經驗,西市場是夜貓子集,都是黎明前交易,太陽一出來,就沒人了。好在車子不重,可兩口子還跑了一身汗。

可到了西市場一看,兩口子又傻眼了,一個偌大市場的外圍,全用綠鐵皮封死了。他們只好轉頭去農貿市場。

來到農貿市場,太陽就出來了,以往這個時候,市場上趕早集的都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了,可今天市場上還撂棒打不著人。

譚老二找了個自認為合適的攤位,把車子放好。他懂得貨賣一張皮的道理,於是先挑了一些個頭小一些、皮色好一些的放在表面,然後用擦汗的毛巾抽打了一陣子。抽打後的綠蘿蔔立刻鮮亮了很多,一個個像熟睡的綠娃娃。

見集上的人稍微多一些了,譚老二便扯開嗓子吆喝起來:

「綠蘿蔔,綠蘿蔔,風脆的綠蘿蔔,兩毛錢一斤,賤賣了,賤賣了!」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兩毛錢一斤的綠蘿蔔,賤賣了!」

循著叫賣聲,來了幾個人,一看,都說蘿蔔是好蘿蔔,只是太大了,都搖搖頭走了。後來有個老太太買了一個,一稱2斤1兩,給了3角錢,還說買貴了。

本想有人開了市能賣些呢,誰想一直到天東南晌午,竟沒有第二個人來買。眼看著要散集了,兩口子還餓著肚子呢。不賣也不能不吃飯呀,譚老二跟媳婦商量,咱每人喝碗辣湯,再來兩根油條吧。媳婦堅決反對,說:「一共賣了3毛錢,只夠一碗開水錢,你還要喝辣湯,吃油條?買斤燒餅填填肚子就行了。」

譚老二買來一斤燒餅,兩口子蹲在排車旁大口扁腮地吃起來。真是「飢不擇食」,六個燒餅,一人三個,一口水沒喝,一會就下了肚。

集上已經沒有人了,怎麼辦呢?譚老二說:「拉回去也沒人要,還要費多少力氣,乾脆找個大坑攉了吧。」

可媳婦說:「這麼好的蘿蔔白扔了多可惜!」堅決不同意。於是,兩口子又拉著回家。

半路上,手機響了,掏出來一看,是兒子打來的,說沒錢吃飯了,趕快打1000元錢來。

「哼,要錢,要錢,就知道張著手要錢,錢從哪裡來呀?」譚老二本想罵兒子幾句,可一想,自己一個月只給兒女每人1000元的生活費,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上學,一月1000元已經是夠少了。於是對兒子說,打兌一下,一兩天就給他打過去。

回到家裡一問,今天來收蘿蔔的也只有三四輛車,只要一斤上下的,大的不要錢也不收。

怎麼辦呢,反正不能讓它爛在地里,春節前還等著用地支塑料大棚呢!

譚老二突然想到在手機上看到的一個視頻——一位中年婦女說,誰要綠蘿蔔可到她地里去拔,一袋子5元錢,盡袋子裝,用多大的袋子都行,只要你能從地里扛出來。

反正是扔了,人家能這樣賣,咱也能這樣賣。於是他也學著人家,錄了一個短視頻,掛在了網上。視頻中不僅說了賣綠蘿蔔,還把拔蘿蔔的地點和他的電話也一併告知。

還真有貪便宜的,掛上不久,就來了十幾位,有騎自行車來的,有騎三輪車來的,還有開電動三輪車來的。一問,大多是北部山區的。他們說,10塊錢買上兩大袋子,馱到家裡,挖個坑埋上,能吃一冬天。

司民 | 解封之後 - 天天要聞

譚老二蹲在地頭上,看著他們說說笑笑地拔蘿蔔,擰纓子,裝袋子。他又想到了夏末種蘿蔔的情景:

種蘿蔔的地屬老土,英雄坷垃孬種泥。今年先淹後旱,種蘿蔔的時節正逢旱,刨起來的地全是坷垃,砸起來大坷垃變成小坷垃。他和媳婦沒白沒黑地鑽在玉米地里刨呀,砸呀。即使是熱暈腦了,到樹涼歇一會再繼續干。媳婦也勸他,今年的地不好擺弄,就少種一些吧,他便瞪著眼對媳婦說:「熱死、累死也得種,不種靠什麼給兒女交學費?」累死累活種上了,間苗,鋤草,施肥,澆水,打葯,搭了多少工夫,花了多少錢,怎麼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原指望綠蘿蔔能抵上一個孩子的學費,現在是徹底的泡湯了!

「唉——」譚老二長嘆了一聲,又禁不住落下了兩行熱淚。


——E N D——


司民 | 解封之後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司民,山東滕州人。中學高級教師(已退休),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滕州市善國文化研究會顧問。著有散文集《在那個年代裡》,散文小說集《鄉愁》等。前者獲棗莊第二屆「榴花杯」文學藝術獎。



「滕州文學」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故事分類資訊推薦

民間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聞

民間故事(瞎子摸骨)

陳乾看著手裡的玉佩嘆了口氣,這是他當初送給未婚妻林可兒的定親信物,陳家敗落後,林家嫌棄他窮,退了婚事,這玉佩也送還了回來,他一直沒捨得典當,如今家裡就剩這麼一個值錢的物件,他打算典賣了作為趕考的路費。
母親走後,我摘下給她買的耳環,大嫂面露譏諷,三天後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聞

母親走後,我摘下給她買的耳環,大嫂面露譏諷,三天後她更不淡定

母親走後,我摘下給她買的耳環,大嫂面露譏諷,三天後她更不淡定1.母親走的那天,天空灰濛濛的,像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布,壓抑得人喘不過氣。我跪在靈堂前,淚水模糊了視線,耳邊回蕩著親戚們斷斷續續的哭聲,心裡卻空蕩蕩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親走得很突然,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車,說道,我們去賓館。 - 天天要聞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車,說道,我們去賓館。

張鴻蓄著一頭烏黑的短髮,眼神中帶著些許鬱鬱寡歡,他站在這座繁華都市的邊緣,獨自望著遠方林立的高樓。每一天,他就像無數城市裡的普通職員一樣,重複著簡單枯燥的工作內容。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時走進了那間已經有些陳舊的寫字樓,坐進自己格子間的角落。「張鴻,這份文件你檢查過了嗎?
父親去世,大伯帶全家要錢,我拗不過去廚房拿錢,大伯慌忙離開 - 天天要聞

父親去世,大伯帶全家要錢,我拗不過去廚房拿錢,大伯慌忙離開

原創文章,全網首發,嚴禁搬運,搬運必維權。故事來源於生活,進行潤色、編輯處理,請理性閱讀。父親去世的消息像一顆重磅炸彈,震得我們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廳的窗前,看著窗外的雨絲,心裡一片凄涼。突然,門鈴響起,我打開門,只見大伯一家站在門外,臉上帶著勉強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請假醫院陪床,提前回家,卻看到丈夫慌張去倒垃圾 - 天天要聞

公公住院,妻子請假醫院陪床,提前回家,卻看到丈夫慌張去倒垃圾

醫院外的疑云:當陪伴與疑惑交織在一個普通的周末,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客廳的地板上,本應是溫馨寧靜的午後,但對於小芸來說,卻是一場情感的風暴即將來臨的預兆。小芸的公公因為一場突發的疾病住進了醫院,作為孝順的兒媳,她毫不猶豫地請了長假,每日在醫院裡悉心照料。
78年我去當兵,給女同桌寫信兩年沒回信,退伍後去找她才發現真相 - 天天要聞

78年我去當兵,給女同桌寫信兩年沒回信,退伍後去找她才發現真相

頭條改版後新增廣告解鎖,廣告開始5秒後用您發財的小手點擊右上角關閉,即可繼續閱讀【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剛進入高中就讀,一入校門映入眼帘的是滿園漂亮的秋海棠,青紅相間,煞是好看,正當我四處張望時,一個清秀的女孩從我身邊走過,微風吹拂著她的
剛做完流產手術,婆婆做了辣子雞和水煮魚,父母連夜趕來接我回家 - 天天要聞

剛做完流產手術,婆婆做了辣子雞和水煮魚,父母連夜趕來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計程車的后座上,臉色蒼白,疲憊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滿心歡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兩個人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誰知這一年,幸福的生活卻出現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關的併發症,醫生告訴她必須儘快手術,以免對生命造成威脅。術後,她需要好好休養,心和身體都需要時間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