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為人皆喜探索之事,因其好奇之心。前有哥白尼曾提出「日心說」,震驚眾人;後有霍金提出黑洞蒸發,世人再次為之一驚;清朝也有王貞儀觀天象。這些都說明了人類對於宇宙的好奇是一直延續至今的,也有很多的古籍記載了天象,但就如陸遊詩作所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要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
自古,中國人便對宇宙有著美好的嚮往,故宮中珍藏的金嵌珍珠天球儀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我們也有著代代相傳關於宇宙的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古時的人們都認為嫦娥居住在月亮上,有月宮,還有一隻玉兔,這些都是人們的美好想像,人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真正的登上月球。
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個國家的科技也在不停地向前發展,經過人們的努力,人類已經成功的登上月球,在進一步實現人類探索月球的願望。從探索研究我們也發現了月球和地球的構成是完全不一樣的,月球上的土也不能夠用於種植,在月球上也沒有生命的存在,那麼為什麼在沒有生命的月球之上,卻存在著上百噸的垃圾?
有網友還提出過「是誰扔的?」這種疑問,在科技發展的初期,我國是處於落後地位的,美國則非常先進,他們也是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在1967年7月,阿姆斯特朗作為美國的宇航員登上了月球,這不僅是美國的第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從美國之後,各個國家都開始加快自己的科研進程。
但是,登月也不是一件說能成功便能成功之事,因此有很多國家因自身的經濟狀況等原因暫時還沒有實現登月的願望。在全球範圍內,至今為止也只有3個國家登上月球,而我國便是其中之一。
中國通過多年的科技研究,與不懈努力,將國家的航天事業帶到一個「強國」的高度。隨著「嫦娥五號」的發射成功,將我國帶入一個探索月球的成熟領域,讓我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這也是所謂的科技強國。我國的探索也為研究月球提供了更多有效信息。
當然,我們之前提到各個國家都在積極的探索月球,這也不可避免地會給月球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月球探測儀不管是在哪個國家,製造之時都是採用金屬材料製成,是很難被物理降解的。而在我們探測月球之前,我們必須做好一系列的分析,要針對月球的「高真空、高潔凈、弱重力、弱磁場」四大特點來進行探測器的開發。
但由於很多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不達標,從而讓研發出來的探測器達不到登月的標準,也因此在月球上留下了很多,因探測不成功而墜毀的探測器,這些金屬器械以我們人類現有的技術是帶不走的。而這些探測器的重量也相當大,所以才導致了現在的月球上有187噸左右的垃圾。
但我們都要相信科技的發展,人類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帶走月球上這些金屬垃圾的心愿。可現在會有人想,為什麼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這麼的執著呢?簡單點來看就是因為人們想要找到地球以外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氣候變得惡劣、地球資源也不斷地被人們開發,這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原因之一;其次,人類也想要尋找更多能夠適用的資源。而又因月球的距離是離地球最近的,所以月球便成了首當其衝的探測對象。
人類的願望都是美好的,但是我們也得站在辯證的角度上來看待這些「願望」,古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世間萬物都是具有兩面性。就好比人類探索月球一般,好的一方面是將人類的探索領域擴寬,也將人類的科研成果增加;但壞的一方面則是,我們人類的探索給月球造成難以卸掉的「負擔」,給它帶去大量的金屬垃圾。
人類對世界、對宇宙保持好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也說過:「人類的天性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正是因為如此,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研發出針對月球來說可以被降解的材料,甚至研發出針對其他的各個星球都能降解的材料。人類是擁有很強創新力和探索力,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參考資料:
《冬夜讀書示子聿》
《世界名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