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療神經疾病到增強人類智能 馬斯克腦機介面科幻式藍圖,現實嗎?

neuralink腦機介面的目標是實現全腦介面,打造生物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的「高帶寬連接」,甚至讓人類與ai集成。

圖片來源: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官網

埃隆·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最新一次發布會上展示了其腦機介面(bci)研究成果和發展願景。此次令人矚目的不僅是他們的現階段成就,還包括其未來3年的科幻式藍圖。人們驚呼bci技術似乎已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但與此同時,這項技術可能伴隨而來的風險與困惑,也引起了相當廣泛的探討。

更多通道連接更多神經元

截至目前,已有7名志願者接受了neuralink的n1植入體手術。這一設備為那些因脊髓損傷或漸凍症等疾病而失去行動能力的人提供了重新與世界互動的能力。例如,艾利克斯,一位前機械零件製造工人,在脊髓損傷後無法用手,但接受手術後已能夠使用腦電波操作cad軟體設計零件;巴德,患有漸凍症已6年,現在可以通過新的溝通方式表達自己,極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質量;邁克,同樣是漸凍症患者,現已可以繼續從事戶外測繪的工作。

neuralink的技術創新,集中在增加可連接神經元的數量,以及擴展到大腦的任意部分。通過微加工和光刻技術,團隊正在改變單個通道連接更多神經元的方式,並通過混合信號晶元設計增加了物理通道數量,從而提高了可以交互的神經元數目,使得更多信息可以從大腦流向外部世界。

最終目標是構建全腦介面

根據neuralink發布的「三年路線圖」,他們將在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言語皮層設備植入,直接從大腦信號中解碼詞語並轉換為語音;2026年則將電極數量提升至3000個,使首位盲視參與者恢復視覺,嘗試達到超人級別的多波段視覺;2027年,通道數將進一步增至10000個,首次實現多設備植入,覆蓋運動、言語和視覺皮層;到2028年,每個植入介面將擁有超過25000個通道,能夠訪問大腦的任何部分,可治療精神疾病、疼痛和其他失調狀態,甚至更驚人的——讓人類與ai集成。

最終構建的全腦介面,將能「監聽」腦中任何位置的神經元,能向任何位置的神經元寫入信息,能快速實現數據無線傳輸,打造生物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所謂的「高帶寬連接」。

技術挑戰、數據隱私與自我認同

儘管這一藍圖看似前景光明,但neuralink距離創建一個真正的全腦介面依然存在諸多挑戰和潛在風險。

首先是技術實現的實際可行性。部分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對該團隊提出的2028年實現人類與ai意識層面互聯的目標表示懷疑。他們認為,當前人們對於大腦如何產生意識的理解仍然有限,而通過局部大腦區域的電極插入來解碼複雜的人類意識,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神經科學家表示:「儘管neuralink的技術進展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們對於大腦的工作原理,特別是涉及高層次的認知功能,了解得還不夠深入。」

其次是數據隱私與安全顧慮。隨著neuralink等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個人隱私保護成為一個重要議題。考慮到腦電波數據的高度敏感性,一旦泄露就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而一個「致命問題」目前還無法解決:如果人們的思想可以直接轉化為數字信號,該如何確保這些信息不會被濫用?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層面的措施,更觸及到了法律框架和個人權利保護的問題。

最後則是身份認同與自我認知難題。這項技術究竟會不會影響到個體身份?當一個人的思想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增強甚至被修改時,這是否意味著個體的身份也發生了改變?這種變化對社會結構和個人關係可能造成的輻射,目前尚無人能說清楚。

neuralink正逐步接近其實現全腦介面的目標。這項技術成果,一方面在醫療應用層面意義巨大,另一方面有潛力徹底改變人類與計算機及其他數字設備之間的交互方式。甚至從長遠來看,促進人類意志與ai的融合也可能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但這也意味著,人們必須更加謹慎地處理隨之而來的各種複雜的社會、法律和道德議題。

這是一場即將到來的變革。社會各界不得不加緊思考,如何確保這項革命性技術能夠安全、公平地服務於全人類。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