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北京見丨兩位超級工程「技術大拿」的碰撞

昨天,兩位全國人大代表走進貴州廣播電視台設置在北京的演播室。一位來自四川代表團,參與過成貴高鐵等重大項目的隧道建設,一位來自貴州代表團,正在參與在建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建設,他們都是我國「超級工程」建設者,兩位「技術大拿」將碰撞出什麼火花?

對話一開始,兩位代表介紹了最近正在參與的超級工程。

據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勝林介紹,她參與建設的花江峽谷大橋剛剛合龍,1420米的主跨跨徑,橋面到水面625米的高度,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當初設計的時候,因為懸索橋靠錨碇拉著的,安龍岸錨碇的位置只能布置在一個很凹陷的地方。如果按常規設計,它所消耗的混凝土會超過20萬立方米。設計團隊做了一些創新,先建設了一個類似箱型的基礎,在裡面填石頭,能起到壓重的作用,減少混凝土的使用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喻渝介紹了自己曾參與的「給橋造房子」的工程。成貴高鐵在施工時揭示了一個大型的溶洞,長度100米,高度100米,橫向寬度200多米,總體積100萬立方米。經過團隊反覆研究,最終決定採用橋樑跨越。但是為了保證溶洞頂部不塌陷,團隊給橋造一座房子,也就是隧道,在隧道裡面再建橋。

「超級工程」代表著什麼?

喻渝說,超級工程,代表當時最高技術水平。同時,它還會對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推動作用。張勝林認為,超級工程會對地方經濟、科技進步起到積極作用。這些超級工程,不管是建設標準,質量控制、安全控制,智能化需求,要求越來越高。會帶動相關行業或者產業轉型升級。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對中國的鋼結構的製造都起著類似作用。花江峽谷大橋的設計、施工是貴州企業做的,主纜的生產製造也是貴州企業做的。

「超級工程」的科技力量

提及前沿科技在這些工程建造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張勝林說,山區建橋需要纜索吊裝系統。花江峽谷大橋過渡到了智能建造。將北斗定位技術、物聯網、結構系統、動力系統等監測到的數據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可以智能吊裝的纜索系統。效率大大提高,安全性大大提升。喻渝認為,前沿科技是驅動工程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他參加的鄭萬高鐵湖北段就採用了人工智慧技術,通過超前鑽探機器反饋的數據推斷評價圍岩的特徵,是好是壞,是軟是硬,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效率,對促進安全施工也有很大幫助。

傳統建造業轉型需要頂層設計

張勝林表示,今年全國兩會,她比較關注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方面的內容。對於建橋行業,真正要實現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頂層設計,統一標準和要求,統一交付全過程。張勝林建議創建工程數字檔案館,引領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喻渝表示,人工智慧賦能傳統隧道建造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這幾年他都在做關於人工智慧怎麼應用到隧道建設。政府工作報告里有兩句話令他印象深刻,就是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實際上就給隧道工程今後的發展定了方向。

記者: 劉榮曌 付友 謝鑫 陳辰 劉粒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