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綠色低碳 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里走出來

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和成果轉移轉化能力顯著增強,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優化,全面實現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推動。綠色可持續領域中,能源轉型、環境保護、資源循環等都需要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堅定地投入科研、以科技為驅動,是綠色低碳產業持續迸發活力的關鍵。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共同努力,打造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環境,激勵更多青年科研人才踴躍投身,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產業、走進生活。

3月3日,第四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材料科學、化學工程、能源科學技術、環境科學技術等學科的10位青年科學家獲選。這項由美團發起的綠色可持續領域標杆性社會科技獎勵,旨在鼓勵更多科研力量投身環保研究,助力綠色低碳基礎科研及技術成果轉化。

第四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

社會性獎勵加持 鼓勵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科研

科技創新,事在人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青年人才是我國科創人才梯隊的生力軍,正在挑起「科技強國」的大梁。但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青年科研人員有十足的耐心和長期不懈的投入,也要有工作條件艱苦、過程枯燥寂寥的心理準備。同時,很多項目周期長、投入大、回報低,更需要獲得來自多方的長期支持,讓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韌勁。

這一點在《實施意見》中得到了關注。其要求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資金等,以多元化方式支持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除了政策激勵,我們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激發青年人才投身科研的積極性。

近年來,以「青山科技獎」為代表的社會性獎勵,通過互聯網企業的觸達能力,讓大眾對綠色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多關注。獎項聚焦的綠色低碳材料、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新能源及儲能、降碳減污協同控制等方向,可應用到生產生活中的節能減排、綠色出行、循環經濟等領域,與大眾息息相關。同時,在「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的號召下,綠色低碳技術或將為未來的科技發展提供強大動能,綠色低碳產業規模有望持續擴大,這都讓投身該領域的青年人才有了穩定的預期。

錦上添花的是,社會性獎勵為青年人才投身科研提供了強力驅動。以「青山科技獎」為例,每人稅後100萬元的獎金極大程度解決了青年科研人才在資金上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投身科研事業。並且該獎金不限用途、可自由支配,為科學研究和產業轉化工作開闢了更自由的空間,也能吸引同領域人才攥指成拳,發揮出更大的創新潛能,讓更多科研成果走進千家萬戶。

專註長期激勵 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科技創新的目的是賦能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打造新質生產力,進而讓產業發展帶來的利好充分運用到生活當中。《實施意見》要求,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組織實施和綜合績效評價中,將成果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科研工作不是紙上談兵,一切要以結果為導向。因此,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尤為重要。

而社會性獎勵的參與,將有力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這在「青山科技獎」獲獎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王朝教授,15年來持續聚焦生物基可降解橡膠產業化,致力於從源頭解決橡膠行業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其研究團隊已成功設計、製造出世界首條可降解輪胎和世界首批全可降解鞋,「用土豆玉米製成輪胎和鞋子」的科研成果已實現產業應用,即將走入日常生活。來自上海大學的李輝教授,多年來持續探索土壤污染分布定位與修復治理領域,實現場地有機污染精準識別與原位一體化高效修復。上海世博園、北京首鋼園等,都是所在地土壤獲得修復後,才得以成為當地居民、外地遊客能夠遊覽打卡、放鬆休閑的好去處。清華大學的徐建鴻教授在微尺度熱質傳遞強化機製取得突破性的理論成果,「讓化工反應發生在頭髮絲一樣細的管道中」,他的技術創新已經幫助相關化工產業平均能耗降低20%-30%。

王朝用土豆、玉米等為原材料製備成的可降解鞋(拍攝:弘曆)

可以看到,當綠色低碳科研成果走向產業,其帶來的環保、經濟和社會效益會十分顯著。然而,光鮮的背後必定是我們不曾看到的艱辛。在科研成果問世之前,科學家們往往要經歷多年的潛心研究,以跬步之積,赴千里之志,其中的辛酸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對此,《實施意見》要求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推動完善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潛心研究的政策機制,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有了激勵才有動力。綠色可持續領域著眼於未來,更需要長期持續的科研支持,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而以「青山科技獎」為代表的社會性獎勵,便專註於對科研工作者的長期激勵。「青山科技獎」於2021年發起,目前已評選四屆,已助力39位青年科學家勇攀高峰,是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強力輔助,也讓其成為綠色可持續領域標杆性社會科技獎勵。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王琪曾對此表示,「青山科技獎」能鼓勵一批有志於從事我國「雙碳」事業的年輕人建功立業,在使祖國強大的過程中,也使自己百鍊成鋼。

正如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所說,設立「青山科技獎」是希望能夠著眼於未來,甄選出這一領域裡的先進技術和研發人才,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美團有長期投入的耐心,願做支持中國科研的一塊「鋪路石」。

來源:半月談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