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成都造」AI+手術機器人實現跨越5000公裏手術成功

機器人來自成都,醫生在上海,患者在喀什,三城之間,由東到西,一條跨越中國版圖5000公里的橫貫線,因一場有著重大突破意義的手術而跨空間連接。

2月28日11時50分,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學術會議中心,在歷經50分鐘的沉著應戰之後,傳來陣陣喝彩聲,中國醫學人工智慧領域迎來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陶磊教授團隊,操控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研製的經口手術機器人系統,跨越5000公里,為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什二院」)一位來自喀什伽師縣的患者精準實施喉部聲門區腫瘤切除術,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機器人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據介紹,深耕醫學機器人8年,擁有1760枚零部件、300餘項自主知識產權的「成都造」ai+手術機器人,填補了全球手術機器人無法實現喉部聲門區手術的空白。

50分鐘遠程手術,出血量不足一毫升

「成功突破行業空白

2月26日,深夜11時50分。

上海徐匯區汾陽路83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6樓學術中心,仍舊燈火通明。

在歷經數天的遠程通信調試之後,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將連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喀什二院,實現全球首例遠程頭頸外科無創手術。

而在10天前的2月16日,兩台博恩思torss®拓思手術機器人分別裝箱,從成都天府軟體園出發,奔赴上海、喀什兩地。

所有奔赴,都是向技術「無人區」的挺進。2月28日上午10時,上海、喀什兩地準備就緒。醫學各界對此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手術,報以密切關注。

上午11時,陶磊教授啟動博恩思經口手術機器人,熟練操作柔性器械,進行咽喉腫瘤遠程微創手術切除。通過3d高清實時傳送影像,機器人手術臂進入喉部聲門區、鎖定腫瘤、靶向摘除……這一刻,陶磊教授毫米級操作精準無誤地傳送到喀什,為遠在5000公里之外的喉部早癌患者主刀手術。

通過高效精準的人機協同,50分鐘的遠程手術絲滑完成,手術出血量不足1毫升。剛剛完成手術的陶磊,第一時間分享道「手術的難點在於既要切得准,同時又要靈敏精確地避開器官關鍵結構,機器人高質量完成了實戰考驗。」

遠程手術順利結束,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機器人中心科學家李耀說,去年10月,博恩思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聲門區腫瘤切除術,「四個月後,我們將手術室的另一端延伸到5000公里外的喀什,醫生在上海、病人在喀什,成功突破聲門區超遠手術的行業空白。」

四年時間攻克「3厘米

「為醫療資源均衡分布找到良方

機器人器械延伸到喉部,絕非易事。全球頂尖醫學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其手術可操作部位能夠抵達的最深處為下咽部而喉部聲帶組織,需再往深處延伸3厘米。

「2020年7月以來,我們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完成了300台經口手術,但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陶磊表示,目前的手術機器人並不能完全適配頭頸外科的臨床現狀,對於喉部聲門區,此前手術機器人無法實現,「而這個區域的患者,佔到了病例總量的70%。」

四年來,採用「醫工結合」模式,李耀團隊和陶磊團隊在成都、上海之間不計其數地往返,以毫米精度攻堅這方寸之間的3厘米。

「我們的手術空間在喉部,手術操作相當於是在一個塑料瓶蓋大小的直徑區域做『繡花針』的事。」陶磊教授表示,頭頸外科手術區域涵蓋人體複雜的神經和密集的血管,氣管、食道、聲帶等重要器官都分布於此,一直以來都是微創手術的「禁區」。「遠程響應必須高靈敏同時高精度。」

運用ai大模型技術,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突破了低帶寬環境下的延遲控制瓶頸,「也就是說,即使沒有5g高帶寬、低延時的支撐,也能實現超遠程的精準手術。」李耀分析,通過具身智能演算法,實施亞毫米級器械控制,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突破了空間與網路所限,實時完成跟蹤定位、三維重建、力反饋操作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人工智慧與外科醫學的深入融合。

ai大模型技術突破瓶頸,讓優質醫療資源實現觸「手」可及。「這扇門的打開,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創新,它將打破地域、時間、資源的限制,為城鄉醫療資源更均衡分布找到『良方』。」李耀有感而發。

據了解,博恩思目前正積極探索生成式ai與手術機器人的深度融合,通過多模態大語言模型,將手術視頻、語義信息與機器人控制技術緊密結合,推動具身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全面應用。

何時正式走入市場?預計今年

「成都是我們的支點

作為集機器人、外科醫學與人工智慧技術於一體的跨學科創新成果,手術機器人被譽為「機器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

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的上下游製造鏈,覆蓋多少家企業?「165家企業、1760個零部件,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中國造。」李耀對研發生產各環節的數據,瞭然於胸。

「我國智能製造產業鏈響應效率非常高,上下游工業製造企業願意參與,哪怕只有一個零件。這樣的協同,放在全球範圍,也極為罕見。」李耀算了筆賬,通過國產化,博恩思設備成本僅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1/3,手術成本更是降至1/5。

「博恩思創立之初,我們的目標是進入全球市場。今天,這個目標更加堅定。」李耀介紹,博恩思已在機器人智能演算法、人機交互、控制軟體、機器人手術器械等核心技術研發領域,實現多點突破,累計授權國內外專利300餘項,並已在德國、印度、美國、日本等國家地區開展多項臨床研究。

博恩思ai+手術機器人何時正式走向市場?「預計今年。」李耀透露,博恩思產品預計將在年內進入量產銷售階段,國內和國外同步推進,並啟動上市ipo程序。

「博恩思的研發和製造基地設在成都,成都是我們的支點。」李耀談到,去年10月,他們參加了由成都市科技局組織的人工智慧產業對接活動,現場提到出海「缺資金」的難題,「沒想到成都市科技局帶隊專程上門解難題,幫助我們通過知識產權質押,拿到了1000萬元的『科創貸』,提速了我們拓展海外市場的計劃。」

遠程手術突破成功之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李耀表示「迎接下一個任務,成都和新德里聯線已經排上日程。」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圖據成都市科技局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