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掌上明珠」到「竹林隱士」——我國正積極推進圈養繁育大熊貓野化放歸工作(2)

近年來,我國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成效顯著。大熊貓野外種群總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約1100隻增長到近1900隻。

將圈養繁育大熊貓經過野化培訓後放歸到野外瀕危小種群中,從而改善小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其滅絕風險,實現野生大熊貓種群的恢複壯大和重建,對保護大熊貓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於2003年啟動圈養繁育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工作。2010年,該中心啟動圈養繁育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並首次提出「母獸帶仔」的野化培訓新方法。截至目前,大熊貓中心已放歸圈養繁育大熊貓11隻,存活9隻,其中7隻成功融入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山系野生種群,2隻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種群。目前,該中心的大熊貓野化培訓梯隊已經建立,共有5隻圈養繁育大熊貓跟隨母獸進行野化培訓。未來,每年將有培訓合格的大熊貓放歸野外,努力恢複壯大野生大熊貓瀕危小種群。此外,大熊貓中心還將通過引種工作,加大野生大熊貓瀕危小種群資源保護,逐步建立野生大熊貓遺傳種質資源庫,實現野生種群與圈養種群基因的雙向交流。

在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卧龍片區內天台山的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場內,母熊貓「輝輝」坐在樹上(5月22日攝)。 新華社發(牟仕傑 攝)

在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卧龍片區內的天台山,工作人員牟仕傑身穿「熊貓服」去巡護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場,並給母熊貓「輝輝」和「賢賢」投餵食物(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卧龍片區內天台山的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場內,母熊貓「田田」在吃胡蘿蔔(5月29日攝)。 新華社發(劉曉強 攝)

在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卧龍片區內天台山的大熊貓野化培訓場內,母熊貓「輝輝」(前)帶著幼仔活動(2024年6月1日攝)。 新華社發(牟仕傑 攝)

在位於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天台山,接受野化培訓的大熊貓在樹上活動(2020年6月4日攝)。 新華社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全球首隻野外引種成功的大熊貓「草草」(右)及其幼仔「華姣」在野化培訓環境中活動(2014年9月16日攝)。 新華社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在大熊貓中心核桃坪基地的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工作站內,工作人員通過監控攝像頭觀察大熊貓野化培訓場內的情況(2010年11月20日攝)。 新華社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在熊貓中心核桃坪基地的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場內,工作人員身穿「熊貓服」,將大熊貓幼仔放入竹筐里(2010年11月20日攝)。 新華社發(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在位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卧龍片區內的大熊貓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天台山工作站,工作人員牟仕傑穿上「熊貓服」,帶上胡蘿蔔,準備去巡護大熊貓野化培訓場,並給母熊貓「輝輝」和「賢賢」投餵食物(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