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著工人搞創新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14日電 題: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著工人搞創新

  中新網記者 張瑋

  14日,記者見到孫金龍時,他正要忙著下項目部檢測工程材料,這一走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

  「五一」前夕,孫金龍獲得2024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約其採訪不是一件易事,「一般情況,我要麼在出差,要麼在實驗室,辦公室就是個『驛站』。」在他出差前,中新網記者終於「攔」下他做了一次專訪。

圖為孫金龍榮獲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孫金龍供圖

  「85後」的孫金龍是一名來自科爾沁草原的蒙古族漢子,2009年畢業於內蒙古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他,懷著一腔科研熱情進入中鐵六局呼和浩特鐵建公司檢測試驗工程資料項目部工作。

  工程材料試驗檢測,這對於本專業出身的孫金龍來說「手拿把掐」,可沒想到現實卻讓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碰了一鼻子灰。

  剛參加工作一個月,孫金龍就被派駐到位於新疆的項目部工作,檢測152公里的鐵路項目材料,他一待就是半年。「最開始跟著師傅們學,發現自己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很難運用到實踐中,尤其遇到極寒、暴晒、風沙等特殊氣候條件和地理因素影響時,大家只能憑著經驗一遍遍不斷試驗,既耗工又耗力。」

  孫金龍一直琢磨,無論什麼樣的情況,鐵路工程材料檢測一定要有相應的標準,這樣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於是,在新疆的半年,孫金龍繼續撿起書本,開始研究「標準」。時至今日,他已將不同自然、氣候、地理等條件下鐵路工程材料的檢測標準體系製作完成。

圖為孫金龍正在進行混凝土強度回彈檢測。 郭志強 攝

  孫金龍除了熱愛研究書本,還樂意創新設備。

  額濟納—哈密風沙防護工程項目施工時,需要製作大量厚度為30毫米的加筋粉細砂纖維板,而當時這項施工技術在國內史無前例,並無資料可查。一時間,項目部為了一塊小小的纖維板傷透了腦筋。

  「那咋辦?我就帶著帳篷住在了現場。」經過兩個月的仔細分析和研究,孫金龍研發出加筋粉細砂纖維板整體式預製設備,解決了製作難題。

  記者了解到,這個設備的研製運用,不僅為項目部節約了約1300萬元的成本,還榮獲了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

圖為孫金龍(右二)在創新實驗室帶徒搞研究。 孫金龍 供圖

  「愛鑽研」是同事們給孫金龍貼的標籤。2019年,單位成立創新工作室,讓孫金龍擔任負責人,並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一個人咋能搞科研?」孫金龍笑著說道。於是,他從同部門「招聘」了5位熱愛材料檢測的夥伴。

  「我的工作室是一支立足於解決施工難題的創新技術團隊。」每完成一次技術攻關或課題創新,孫金龍都要形成總結,做一期培訓,根據徒弟們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成員已經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20人。

  這支團隊里,年齡最大的50多歲,最小的是剛剛畢業的「00後」。孫金龍告訴記者:「我招人不論年齡、不分級別,就一個宗旨——熱愛。」

  創新工作室成立5年以來,孫金龍的團隊研發出了各類儀器設備20餘台,發明專利53項、qc(質量控制)成果15項,技術革新成果轉化經濟效益每年達500萬元以上。

  如今的孫金龍仍忙碌在鐵路工程生產一線,他的目標是帶領著更多工人繼續求索,一路生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