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網路躲不掉「灰犀牛」?

每經記者:夏子博    每經編輯:賀娟娟

「黑天鵝」和「灰犀牛」是一對財經領域常見辭彙,「黑天鵝」常比喻難以預見性的突發事件,灰犀牛事件則是在早有警示信號和跡象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

而將灰犀牛危機用在廣電運營領域,恰當又不恰當,因為一眾廣電運營商們不僅已經看見了「灰犀牛」,甚至已經被衝撞的「七葷八素」。

從大屏到小屏、從長視頻到網路視聽,大部分傳統廣電運營商都難有抵抗的掉入陷阱——或因機制問題、節目質量、「套娃」收費等,出現不同程度的用戶流失、賬期加長、盈利困難.......

對於陝西省運營商廣電網路(600831.sh),我們曾密切關注,見證其從「躺賺」到不得不下場競爭,再到被證監會立案的發展過程。

眼下,隨著年報披露,廣電網路的麻煩事似乎又多了一樁:虧損6.26億元,成為2002年重組後虧損最多的一年。

歸母凈利潤虧損6.26億元

日前,廣電網路披露2023年報,實現營收23.08億元,同比下降23.02%;歸母凈利潤虧損6.26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按單季度數據看,1-4季度扣非凈利潤分別為654.10萬元、142.29萬元、-7513.01萬元、-5.81億元,第四季度總收入5.37億元,同比下降38.24%,歸母凈利潤-5.74億元,同比下降1630.55%。

虧損仍在持續,2024年第一季度,廣電網路實現營收4.1億元,同比下降33.49%;歸母凈利潤則虧損9317萬元。

業績「暴雷」,與行業整體趨勢有很大關係。

2018年是廣電網路的一道分水嶺,當時,有線電視市場開始被加速擠占,廣電網路也從每年「坐收」上億元凈利潤跌落至溫飽線上掙扎,2018—2023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410.33萬元、-1.17億、2329.01萬、3899.67萬、-1213.89萬、-6.48億,整體呈現小賺大虧態勢。

同時,公司在網數字電視主終端數量在2017年達到高點後一路下滑,2017年—2023年分別為588.37萬個、570.52萬個、548萬個、543.03萬個、540.03萬個、526.53萬個、511.39萬個,基本盤萎縮,用戶粘性降低、流失加劇。

不僅外部城池「失守」,作為陝西老牌運營商,廣電網路內部亦有一些沉重包袱要「抖一抖」。

2023年報顯示,在廣電網路25家子公司中,有19家虧損,其中寶雞廣電、華通控股、廣電小貸、金馬傳媒均是大額虧損超千萬元,而在6家盈利的子公司中,賺的最多的雲服務公司凈利潤才堪堪73.18萬元。

目前,廣電網路旗下子公司已有8家凈資產為負,且涉及業務頗為龐雜,包括創業投資及諮詢服務、小額貸款業務、醫療器械、食品銷售、計算機軟硬體開發及銷售、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旅遊業務等,其中一些子公司因涉及資金自循環而被監管關注。

廣電網路顯然也意識到了,其在年報中表示,將幫助子公司圍繞公司主責主業梳理業務定位,對部分經營效果不佳、發展前景不好的控股子公司以及與公司業務關聯度不大、管控能力較弱的參股公司,分類推進關停並轉。此前,華源影視因嚴重虧損、資不抵債,已開展破產清算工作。

廣電運營行業困境

從大屏到小屏、從長視頻到網路視聽,用戶收視習慣和流量的轉變,不僅廣電網路掉隊了,也是廣電運營行業的普遍困境。

以其餘幾家上市廣電運營商的歸母凈利潤為例,2023年,歌華有線(600037)虧損1.72億元、湖北廣電(000665)虧損6.47億元、貴廣網路(600996)虧損13.85億元、廣西廣電(600936)虧損6.98億元、吉視傳媒(601929)虧損6.93億元。

比了一圈下來,廣電網路的虧損竟還不算特別突出。

但也不乏一些逆勢增長者,例如江蘇有線(600959.sh)2023年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75.97億元,同比上升1.22%;歸母凈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4.24%,不過扣非凈利潤仍虧損3億元,營業外收入主要來源於4.4億元的線路拆遷、損壞賠償款。

而隨著預繳費為主的個人用戶緩慢流失,廣電運營商也在逐漸加快向綜合信息服務商的轉型,積極對接政府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需求,開闢以專網建設和智慧廣電為代表的集客/政企業務(to b/to g)。

例如,廣西廣電目前在社會治理、政務民生、公共服務、智慧城市等領域發力,推進綜治視聯、天網改造及視頻會議等項目;湖北廣電也在深耕文化大數據、數公基、應急廣播、數字鄉村等集客/政企業務發展。

廣電網路則積極發力雪亮工程,至2023年末,廣電網路已經累計簽約落地4個地市、57個縣區雪亮工程項目,標的總額24.95億元,對於營收有所支撐。

圖片來源:廣電網路官網

不過,上述佔據主流的集團客戶很大部分是政府資源傾斜,普遍具有收入單筆金額大、信用期長的特點,回款周期與當地財政情況高度相關,導致不少廣電運營商「舊傷」未愈再添「新痛」——應收賬款餘額和賬齡增長、壞賬計提比例提高、債務融資規模擴大、資產負債率增加、財務費用攀升的財務壓力。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廣電網路應收賬款賬面餘額30.85億元,據wind數據,2020-2022年間公司應收賬款為8.90億元、15.82億元、23.81億元,保持一路攀升。

同期,公司壞賬準備餘額4.06億元,按組合計提壞賬準備中,政府部門及非營利組織組合為1.71億元,企業單位及個人組合為1.49億元。

此外,為滿足新業務發展和日常運營需要,公司債務融資規模持續增大,導致財務費用難以消減,2019年-2023年利息費用分別為6091.03萬元、8958.01萬元、1.09億元、1.53億元、2.48億元,不斷侵吞公司利潤。

何日重回正軌?

從業績來看,此前依靠壟斷電視資源的廣電運營商們,到了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媒體融合、雪亮工程、廣電5g、智慧城市……均是不錯的路子,但共性是——尚不能彌補傳統業務下滑的缺口,轉型發展的持續接續能力仍顯不足。

長期以來廣電運營商作為唯一合法有線電視網路運營商,人才引進機制不靈活,創新激勵機制不足,人員常安於現狀,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相差甚遠。

如今,不求新、不求變,只能坐以待斃,甚至只有「猛葯去痾」「刮骨療毒」,才不止於被市場激流沖退。

圖片來源:廣電網路官網

廣電網路在今年透露出的「向內要效率」改革信號尤其強烈,其表示將聚焦業務發展實際問題,強化一線幹部退出、優化職能運行、暢通人才流動,通過優化考核激勵政策,建立業務提成縱向管理機制,推動激勵直達一線,提升對一線業務的支撐能力,激發一線員工工作熱情。

廣電網路證券部人士表示,一線營銷人員如果業務拓展取得成效,激勵金當天就可直接通過內部渠道發放到賬。

以三費情況看,2023年公司銷售費用2.35億元,同比增長9.5%,原因為加大對銷售人員激勵;管理費用4.48億元,同比減少3.84%,原因為職工薪酬及勞務費減少。

一增一減中,不知廣電網路員工體感溫差如何,但確實可看出這家老牌國企期望向更強市場化的探索。

此外,廣電網路還在加快應收賬款清收,推動子公司關停並轉等,部署開展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複雜治理,實現開機即看直播、壓減收費包;並組織參加雲網融合業務技能競賽,提升技術隊伍能力,強化自研能力培養,發揮技術人才引領帶動作用、破解經營發展技術問題。

治標,實效短暫,治本,方能解難。

未來一段時間內,在5g等各種新興業務市場空間廣闊不假,但在無法得到實質性突破前提下,很難帶動廣電網路快速擺脫下滑趨勢,當前階段做好有線電視用戶保衛戰、提升服務質量仍是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廣電網路曾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廣電網路立案風波》中有過詳述,目前公司尚未收到證監會的結論性意見。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