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學家打造國家級金課,讓學生「燃起」地質+的科學興趣

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俊芳

在野外,她是翻山越嶺探索土地的科學家;在課堂,她是打造一流「金課」的網紅老師;在學生心中,她是給他們加油的啦啦隊隊長……她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系黨支部書記謝淑雲教授。

作為湖北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負責人,她曾獲評湖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2022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曾獲校最美教工、校卓越教師獎、第九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獎項;她先後主講多門課程,指導的研究生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當選全國團學聯代表以及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等榮譽。近日,學校第四屆「最美地大教工」評選結果公布,謝淑雲榮獲這一殊榮。

謝淑雲教授

打造一流「金課」,每年3000多學生選課

「這門課讓我更了解地球,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地球科學是全人類都要重視並需要探索的奧秘。」「學習這門課程,讓我對學科交叉有了更多認識」……在中國大學慕課網站,打開《地球科學概論》課程,千餘條課程評價都是網友的點贊。截至目前該線上課程在慕課上已經開設9個學期,共有近1.8萬人使用。

這一課程還是該校面向全校非地質專業學生開設的公選課,每年都有3000多名學生選課。2021年,《地球科學概論》課程入選教育部首批普通本科教育思政示範課程,課程團隊獲評教育部首批普通本科教育思政示範課程名師。2023年,《地球科學概論》入選國家第二批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地球科學是我們學校最優秀的學科,我們希望全校同學都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極』,領略地球科學的奧秘和神奇,不斷探索學科交叉。」談起《地球科學概論》課程建設初衷時,課程團隊負責人謝淑雲如此說。2019年春季學期,謝淑雲接到學校相關通知讓她牽頭開設一門面向除了地質學專業以外的學生的公選課。謝淑雲快速行動起來,和其他學院老師共同組建了20餘人的教學團隊,集體交流備課。「謝老師特別認真,課件內容和教學知識點,她和我們反反覆復交流了很多次。她也很有號召力,大家在她的帶領下,凝心聚力。」課程組教師劉德民說。2019年秋季學期,《地球科學概論》就面向該校全體非地質學專業學生開設。

謝淑雲上課

宇宙尺度、國際視野、家國情懷三個關鍵詞是課程組老師共同凝練的課程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思維。之前冰雪運動很火爆,課堂上我就和同學們交流冰壺的原材料是花崗岩,講述時我會和工科學生交流,有沒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花崗岩,或者冰壺製作工藝還有哪些突破。」謝淑雲說。地大環境學院大二學生馮雪嵐就上過《地球科學概論》,「這門課啟發了我對地球科學知識的興趣,讓我對這一學科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我自己專業學習有了更多思考,課程在交叉學科思維培養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從教21年,謝淑雲始終秉持以高質量課程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理念,深耕課程建設,敢於創新教學方式,她還主持完成了全國第一門《勘查地球化學》慕課,該慕課也已被使用兩年,為國家的一線地質勘探人員和多所高校如河南工程大學、吉林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使用。

5點半帶隊去野外調研,學生團隊斬獲金獎

回憶起參加「互聯網+」大賽的經歷,地大博士研究生張越鵬始終難忘謝淑雲老師帶著隊員在野外奔走做調研的場景。「別看我們幾個小夥子,在野外還沒謝老師『跑』得快。」張越鵬說。

張越鵬帶隊參加全國「互聯網+」大賽

大二時,依託學院導師制,謝淑雲成了張越鵬的導師。在謝淑雲的指導下,他開始將農業地球化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這也為張越鵬今後與「富硒」、與「互聯網+」比賽結緣埋下了伏筆。在謝淑雲教授團隊的指導下,張越鵬和團隊成員忙碌在缺硒土地改良一線,聚焦醫療地質和健康地學理念,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從根本上解決土壤缺硒問題。

學生團隊開展科研的過程中,謝淑雲全程指導,她帶著學生前往武漢周邊、宜昌、恩施以及合肥、珠海等地進行野外考察。「每次出野外考察,我們幾乎都是早上5點多就出發,在省內基本都是開車去,車子到不了的地方,我們就步行。」張越鵬回憶。因為謝淑雲的指導,團隊的野外調研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

第七屆「互聯網+」大賽比賽前夕,謝淑雲經常和學生早上6點就召開線上會議,討論備賽相關內容。答辯材料她也是帶著學生逐字逐句地修改完善,不僅如此,她還鼓勵學生鑽研演講技巧、帶著學生多次演練答辯。2021年10月,謝淑雲指導學生團隊斬獲「互聯網+」大賽紅旅金獎。

謝淑雲和學生合影

從教以來,謝淑雲一直心系教學、情系學生,她先後擔任015031班、x11184班和01d234班班主任。在謝淑雲的辦公室,她的辦公桌是角落裡的一個格子間,辦公桌背後的大桌子則是她接待學生的地方。「這裡最多可以一次坐下7名學生,我很喜歡和學生交流,也經常會和學生們說有時間就來老師辦公室。」謝淑雲說。01d234班班長李子易就是辦公室的常客,在遇到學習和生活困惑時,他經常會到謝老師辦公室坐坐。「謝老師很平易近人,剛上大學迷茫時,老師會幫助我做科學規劃,鼓勵我努力求學。」李子易說。謝淑雲還邀請自己帶過的優秀學生來給學弟學妹們做分享,以身說法鼓勵學生。

謝淑雲和學生交流

自工作以來,平均每年指導3-6份本科生畢業論文,至今培養的本科生有3人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1人獲校優秀學士學位論文、1人獲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她指導學生亦在省「挑戰杯」、中國國際「互聯網+」、中國「創新創業」和「地質+」等大賽中獲金、銀、銅獎。

誤打誤撞成為「地質人」,聚焦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是謝淑雲一直以來的科研目標,然而在初入大學時,謝淑雲並未想到自己會和地球科學結下一生的緣分。

初入大學,愛好化學的謝淑雲就讀於地球化學專業,起初他對於地球科學的興趣並不大,但是大一期中考試的成績給她敲響了警鐘。「我想著既然學了這個專業,就得好好學習,不能荒廢了大學時光。」謝淑雲笑到。從期中考試後,謝淑雲發奮學習,到期末考試時,幾門課程的成績直接躍居班級第一。慢慢地,她對地球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謝淑雲在野外工作

近年來,謝淑雲聚焦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糧食安全等問題,主要從事數學地球科學、勘查地球化學、農業地球化學、油氣儲集體非均質性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出野外是地質科學家的必修課,每年除了教學以外的大部分時間,謝淑雲大都和同事一起在做野外科研,祖國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她的腳印。與此同時,謝淑雲也深入實驗室,利用人工智慧等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

謝淑雲先後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曾任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amg評獎委員會委員、中國第九屆和第十屆應用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謝淑雲做科研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謝淑雲聚焦新一輪戰略找礦,針對覆蓋區和深部找礦預測精度低等難題,在內蒙古、新疆、福建、雲南、湖北等地開展多信息融合找礦預測與穿透性地球化學示範驗證工作,已培養研究生近60名。聚焦鄉村振興,針對土壤—農產品中硒與重金屬的地球化學遷移機理,開展系列研究,團隊學生分獲2019年和2021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銀獎和金獎。

「謝淑雲老師是我們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系黨支部的核心骨幹成員,是團隊的領頭羊,不論是教育教學還是科學研究或者是服務地方,她總是榜樣的存在,影響帶動著我們更多老師接續奮鬥。」地大地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周剛說。

(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