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葯的又一場接力,千億市場將被引爆,這兩家公司成為領頭羊!

猶記得自2015年屠呦呦獲得我國第一份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後,因其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療法,A股青蒿素概念大幅上漲,至此多年以來一旦出現瘧疾消息或者相關技術的新進展,青蒿素概念便會遭到市場熱捧。


其炒作背後原因除了這份技術本身的價值外,還在於潛在的市場空間,醫藥企業接力技術創新,得以救治全球幾千萬的瘧疾患者。


近日,2023年的新諾貝爾醫學獎備受市場關注,兩名國外科學家因mRNA技術方面的發現而獲獎,終於實至名歸。


生物學解釋mRNA是「信使核糖核酸」,理論上來講,mRNA核酸藥物可以利用靶點/抗原轉錄出特定的RNA,從而進入細胞內翻譯出抗原(蛋白質)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治療所有疾病,具有巨大市場潛力。

在醫藥行業,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物引領了前兩次產業變革,以mRNA藥物(和CAR-T藥物等)為代表的基因治療便將有望引領第三次產業變革。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就來看看這項技術的潛力,並梳理出兩家代表公司。

(基因的表達過程)

1、技術具有優越性,應用市場空間廣闊


從原理層面來說,所有蛋白質層面的疾病均可通過mRNA技術進行治療,並可以作用於傳統蛋白藥物(抗體等)無法觸及的胞內靶點,mRNA技術應用廣泛,甚至有可能取代抗體藥物。


mRNA首次發現是在1961年,卻經歷了漫長的研發過程,直到2015年後兩位諾貝爾科學家才共同發明了修飾核苷mRNA技術來抑制mRNA的免疫原性,使得mRNA治療手段成為可能;

2021年,首款mRNA新冠疫苗的獲批上市正是因為這項技術的首次落地。


因此其中mRNA技術最主要的一個應用領域就是疫苗方向,包括預防性疫苗以及治療性疫苗(主要為腫瘤疫苗),另外還有直接療法(蛋白替代等療法)。


目前新冠疫苗已有兩款mRNA藥物上市,其他疫苗以及直接療法管線更多在臨床階段,從臨床進度比較分析,預防性疫苗的進度最快,有9種產品管線進入了臨床Ⅲ期(其中新冠疫苗管線為7種),而其餘兩種領域的產品還沒有正式進入臨床Ⅲ期的相關產品。


mRNA技術整體仍處於起步期,但也彰顯出核酸藥物的研發熱度和前沿性。

根據研究機構預測,受技術發展驅動,mRNA藥物治療將在近年迎來快速增長期。

2030年,mRNA疫苗和藥物市場規模將達到557億美元,2023-2030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11.32%。


其中,mRNA疫苗有望成為主流,其中預防性疫苗包括用於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等疾病的疫苗可能會覆蓋較多的人群,另外治療性疫苗產品市場價值更高以及適應症多樣,可能成為mRNA藥物的明星領域。


相比其他疫苗藥物,mRNA疫苗擁有兩大突出的優勢:

①製作簡便,研發生產周期短,具有明顯的時間和成本優勢;

②免疫原性更強,mRNA疫苗進入體內可以同時引起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而且mRNA自身會引發人體的天然免疫,加強免疫效果。


2、國內技術加速推進,關注疫苗企業及上游供應商


石葯集團(巨石生物,新諾威)


首先,要強調的是,之所以把巨石生物、新諾威和石葯集團放在一起主要是因為它們是「一家人」,以石葯集團為控股集團,新諾威則在上個月剛以關聯公司的身份合併了巨石生物,巨石生物為mRNA技術領域的布局公司。


據悉,巨石生物獲批了國產首個mRNA新冠疫苗,企業的mRNA平台技術實力得到驗證,並啟動了mRNA疫苗產業化項目,總投資10億元,預計將新建1條mRNA疫苗原液和3條mRNA疫苗製劑生產線及配套設施。


另外,巨石生物專註於抗體類藥物、抗體偶聯藥物(ADC)以及mRNA疫苗等生物製藥前沿領域,自新諾威注資後,企業研發速度有望加快。

康希諾


國內生物醫藥公司的mRNA技術雖然正在持續推進,但有很多非上市公司,尋求合作的上市公司雖不少,但目前情況還不太明朗。


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石葯集團外,康希諾自研管線主要涉及新冠mRNA疫苗,嘉晨西海、斯微生物、深信生物、艾博生物等為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沃森生物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等便與它們有一些合作關係。

國外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發進展則相對較快,同時覆蓋感染性預防疫苗、腫瘤類治療性疫苗等諸多管線。

所以對於康希諾來說,它就佔據了一個與國外製葯企業簽訂合作框架的優勢,2023年8月份公告,公司將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開發和生產服務以支持其mRNA疫苗項目,生產和供應特定產品,並提供相關特定服務。

本次協議期限達到了10周年或者有效產品供應計劃的屆滿日。


雖說預計不會對康希諾2023年財報產生重大影響,但也有利於其mRNA生產平台的進一步拓展,符合未來發展的需要。


最後,mRNA技術的蓬勃發展將帶動對上游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需要用到的關鍵核心原材料包括RNA帽類似物、相關酶及試劑,以及LNP等,還可以關注金斯瑞生物科技諾唯贊近岸蛋白為代表的生物試劑提供商,甚至一些CXO企業也有望受益(和元生物等基因治療服務企業)。


特彆強調聲明:

mRNA技術雖然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但當前由技術落地再到應用端預計還需要較長時間,且國內研發進展相對較慢,因此具備一定炒作風險。


關注飛鯨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3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鯨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