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夜宿」引爭議:缺乏邊界的善意會適得其反

□劉一昂(吉林大學)

正值五一假期,一則「海底撈一門店睡滿人導致無法用餐」的消息衝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榜,引髮網友爭論。據報道,有消費者發帖稱,凌晨4點半前往海底撈某門店吃飯,結果因夜宿大學生太多需要等位,最終因不願等待而放棄就餐,更質疑,「海底撈到底是酒店還是飯店啊?」

對此,該門店回應稱,「會積極關注顧客需求,並根據實際情況,為遇到困難的顧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種暖心的態度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消費者對「海底撈到底是酒店還是飯店」的質疑,也指出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海底撈提供住宿服務,究竟是一時善意,還是作為長期的正式業務?如果住宿和吃飯發生衝突,又該作何取捨?

實際上,海底撈作為餐飲商家,並不具備住宿的各項資質。同時,作為非公共部門,海底撈也沒有提供免費夜間留宿的義務。對海底撈來說,提供夜宿服務,一方面可以在他人需要時提供幫助,這既體現了企業溫度,又承擔了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獲得社會聲譽的營銷方式。然而,這樣看似「雙贏」的行為,如果沒有做好統籌規劃,很容易陷入「好心辦壞事」的境地。

以這次事件為例,無論站在任何角度,都是「三輸」的結果。對商家來講,提供夜宿服務,本來是善意之舉,卻因為住宿人數過多,不僅影響了正常經營,還受到消費者和網友們的抱怨。對消費者來說,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卻因為住宿人數過多沒吃上飯,有些不滿實屬正常。而對住宿者來說,因為住宿遭到他人埋怨,似乎也是滿肚委屈,「自己也是消費者,海底撈也沒有趕人,如果找到合適的酒店,誰願意睡到火鍋店呢?」

誠然,隨著五一假期的到來,全國各地酒店價格飆升,惡意毀約、坐地起價等亂象頻頻上演,遊客為了節省成本選擇留宿海底撈,商家也願意提供住宿服務,這無可厚非。但說到底,住宿應該以不干擾商家正常經營為前提。況且,商家提供住宿的服務對象,是真正需要幫助的顧客,而不是為了「海底撈夜宿攻略」而來的打卡者。

眼下,「留宿海底撈」成為網路熱梗,在各路博主「海底撈留宿攻略」的影響下,很多人僅僅是跟風留宿,把其當作「特種兵式旅遊」的打卡活動。更何況,海底撈並不具備住宿的安全條件,這樣的住宿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也容易出現人身或財產的損失。一旦受到人們的過度追捧,很可能出現難以預估的後果。

當然,我們鼓勵商家去幫助有困難的人,但這種善意應該有一定的尺度,如果沒有邊界和底線,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海底撈留宿顧客,要把握「適度」原則,既不能搞一刀切,「說停就停」,也不能本末倒置,影響餐廳的正常經營業。而對消費者來說,要學會體諒商家的不易,不宜過度消費商家的善意,也不宜理直氣壯地「說宿就宿」,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應把住宿機會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這樣才能邂逅更多美好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