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姿態築就全人類太空之家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雨馨

11月3日,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這一歷史性畫面從太空傳回,國人欣喜萬分,外媒也紛紛點贊。而另外一則消息更令國際社會滿懷希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已有17國科學實驗項目入選中國空間站,期待中國空間站成為全人類太空之家。

三艙合體,「夢天」轉位,大「宮」告成,這一步,不僅標註了中國航天發展的里程碑,也為人類探索浩瀚宇宙開啟了新階段。據報道,國際空間站很可能在2030年以後退役,屆時中國「天宮」將成為圍繞地球運行的唯一的空間站,肩負起人類追尋星辰大海的共同夢想。從技術實力上來說,中國空間站具有世界第三代空間站的水平,特別是在宇宙植物速培、宇宙射線變異、超導金屬和記憶金屬研發等科技試驗上,頗具自主特色,遠超國際水準。而這,也是許多國家願意提前申請加入的重要原因。

當世界為中國開放空間站點贊之時,美國等在航天領域大搞「科技壁壘」的黑歷史也被翻了出來。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同中國航天機構進行任何接觸和合作……充斥偏見的《沃爾夫條款》讓中國航天人深知,核心技術等不來買不來,唯有自力更生方能自立自強。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感慨的,「有實力,在國際合作中才有話語權。」在這樣的清醒認知下,靠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攻關,中國以令人驚嘆的速度一路追趕、並跑、超越,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如今,中國在太空正式安了家,這是中國人之於自己的歷史性突破,也為人類交流合作拓展了新的可能。

「中國空間站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國打「天宮」設計之初就承諾,向聯合國成員國開放。2015年,中國又與歐洲航天局簽訂合作協議,許多外國宇航員早已開始學習中文,「期望有一天可以登上中國的空間站」。這樣的合作姿態,也贏得了國際朋友的一致點贊。前段時間,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駐留任務的義大利航天員薩曼莎,置身太空遙望地球時,在個人推特賬號上發布了一組太空攝影作品,並用中文引用了《蘭亭集序》中的詩句,這份「跨文化的浪漫」何嘗不是對中國風度的回饋?

從太空俯瞰地球,是完全看不到國界的,這未嘗不是一個深刻隱喻。在浩渺宇宙面前,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回顧歷史,各國曾共同識別飛越地球的潛在危險小行星,共同求解南極冰川融化可能帶來的氣候風險。今天,隨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科技創新中心,更迫切需要各國一起攜手闖關。仰望星空是人類的樸素願望,摒棄「吃獨食」「搞封鎖」的狹隘觀念,凝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定能在漫漫征途上走得更遠。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遙望未來,空間站只是一個新起點,一代代人朝氣蓬勃,向著夢想一次次出發、抵達、再出發,中國航天定能書寫更多奇蹟,也定會為人類探索太空提供更多平台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