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留影。新京報資料圖
文 | 公羽
11月1日上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宣布,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5年前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時就曾引起熱議,如今這位「明星」科學家的動向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無論在國內國外,學術圈高層次人才的自由流動都是常態。學者們往往會權衡發展平台、項目經費、生源質量、社會聲望、個人情感、家庭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特定階段最合適的選擇。顏寧作為享譽世界的生物學家、美國「兩院院士」,自然不缺頂級平台和經費的支持;但在中美全面激烈競爭、國際局勢複雜多變這樣特殊的時間點選擇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全職回國工作,還是向社會傳達了一些不一樣的信號。
近年來,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從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數量持續攀升,但由於國內外科研機構在管理制度、運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也時常曝出一些引進人才與僱用方產生矛盾、無法施展拳腳的負面新聞,嚴重影響了海外人才來國內服務的意願。
但顏寧此次歸國,並非回到清北等傳統名校任教,而是選擇了深圳醫學科學院這樣一所新建的、主攻「部分重點領域」的研究機構。
據公開資料顯示,深圳醫學科學院不定編製,不定級別,實行社會化用人制度;其中,院長作為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會聘任,實行任期制。其辦學理念與國際高度接軌,在去體制化、行政化的建設模式下,教職人員在工作中擁有更多彈性自主的空間,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與科研之中,有望在前沿科技領域更高效地產出學術成果。這對於常常抱怨「水土不服」的引進人才,無疑是有吸引力的創舉。
深圳醫學科學院並非個例。為了突破尖端科技被封鎖的困境,「打破傳統機制,建立創新型高校」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自2012年起,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小而精、以培養特定領域人才為目標的創新型研究型高校陸續建成,這幾年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
這些變化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以人為本」的新趨向。在「破五唯」的頂層指引下,今年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以及近期復旦大學等高校陸續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方案等,無不在致力於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舒適、自主的工作環境,能讓他們將更多精力集中投在科研事業上,長期看來,也是利好。
前幾年,各地為了吸引海外人才,往往依靠高額的薪酬和安家補助,深圳的「孔雀計劃」、上海的「浦江人才計劃」等項目都已成為品牌,在海外人才中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從吸引人才的角度看,眼下的中國高校已經不缺「引進人」和「留住人」的各方面硬體條件,近年來也屢屢傳出國際知名教授全職加盟國內大學的消息,現在更應該把重心放在建設「用好人」的環境和制度等軟體條件上。深圳作為年輕、有活力的大城市,此次引進顏寧也為其他城市打了個樣。
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入「搶人大戰」的時刻,以創新的手段吸引更多像顏寧一樣的頂尖科學家回國,讓他們用更熟悉的方式工作、建設國家,理應成為一種多贏的、良性的常態制度。
來源:新京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