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拒絕諾獎提名?
魯迅
中國第一位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就是魯迅。
1927年,探測學家斯文·赫定到中國考察時,詳細了解了魯迅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及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他與劉半農商量,打算推薦魯迅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斯文·赫定曾任瑞典學院院士近40年,從1890年起開始對中國新疆進行探險考察,1900年發現了樓蘭古城的遺址。1927年4月,赫定與「中國學術團體協會」達成協議,共同組建「西北科學考察團」,劉半農就是這個考察團理事會負責人,也因此赫定和劉半農相熟。
當時,劉半農非常想為中國爭取一個名額,畢竟諾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不容置疑,何況在那個災難深重的中國,確實需要一個這樣的國際大獎提升民眾對文學的熱愛與支持,當時有人推薦梁啟超,劉半農覺得不妥,他覺得魯迅才是理想的人選。
劉半農
劉半農推薦了魯迅,如果魯迅同意,就要立即著手開始很多準備工作,要準備推薦材料,還要將參評的作品譯成英文。
關於這個事情,劉半農托魯迅的好友台靜農,徵求魯迅本人的意見。要知道,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對個人文學成就的極高獎賞,也是一個國家的殊榮。沒想到魯迅直接拒絕了。
魯迅在回信中這樣寫道:「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結果將很壞。」
魯迅的回絕和他的個性一樣,乾脆、直接、一針見血。
魯迅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三個觀點:第一,諾貝爾文學獎確實是國際高水平的重大獎項,這是毋庸置疑的,他拒絕諾獎提名並非看不上這個獎,恰恰是因為尊重;第二,中國當時的文學水平與世界文學之間還有差距,實在不夠格拿獎;第三,若僥倖得獎名不副實,就會給中國文壇一種假象,以為中國文學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讓中國文人有妄自尊大的心理,這樣不利於中國文學的發展。
魯迅如果不拒絕會如何?
斯文·赫定
魯迅對於諾獎認識清醒,評價也是很深刻。魯迅寫這封信的時候,中國的新文化走過了十年的歷程,儘管出了很多作家,也出了不少優質的作品,但是當時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確實還有著一段距離。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競爭非常激烈,光是進入候選人名單被淘汰的作家,就有36人,其實不乏托馬斯·曼、高爾基這樣享譽世界又常年陪跑的大作家。那一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作家亨利·柏格森。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當時魯迅沒有拒絕提名,他在那一年能否獲獎呢?
馬悅然
對於魯迅的作品,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經做過這樣的評價:「我自己認為魯迅先生的《吶喊》和《彷徨》是具有非常強的創造性的作品,如果20年代有人把這兩部短篇小說集譯成外文,魯迅肯定會被推薦為候選人,也許還會獲獎。」
也就是說,馬悅然對魯迅的獲獎給出了比較客觀的答案,魯迅憑短篇小說集完全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魯迅先生最終沒能摘得諾獎桂冠,卻絲毫不影響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他不僅在當時很偉大,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國作家不可超越的豐碑。他不僅扮演了一個作家的角色,還是一位有良知、敢於戰鬥的知識分子。他在後來放棄了小說寫作,專門寫雜文,就是要從作品中跳出來直截了當地發聲,他要做這個社會的良心。
胡適:同樣拒絕諾獎提名
胡適
就在魯迅拒絕諾獎提名之後,中國又有一位大師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機會,這位大師就是胡適。準備提名的還是斯文·赫定。這個事情被胡適完整地記在了他的日記里。
1929年2月26日,胡適乘火車從外地返回上海,就在火車上,「Hedin(赫定)同我談:他是瑞典國家學會十八會員之一,可以推舉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譯成英文。」
胡適和魯迅一樣,拒絕了,他在日記里接著寫道:「此事我有我的意見:如果他們因為我提倡文學革命有功而選舉我,我不推辭;如果他們希望我因希冀獎金而翻譯我的著作,我可沒有那厚臉皮。我是不配稱文學獎的。」
胡適的意思很明確,他認為自己在中國文學革命中確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的水平還遠遠稱不上文學家,所以他不適合拿文學家,而且如果為了那筆豐厚的獎金來翻譯自己的作品,他不幹。
他拒絕的態度與他的秉性非常契合。
胡適
胡適這個人是典型的文人性格,溫潤如玉、謙謙君子,又特別看重面子,他不願意破壞自己作為文人的自尊,而且他也自知,儘管他在文史哲方面頗有建樹,但他絕不是什麼文學家。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斯文·赫定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人選的考量是非常慎重的,他準備提名的兩位中國文人,確實是當時文學功績和影響最大的兩位。而這兩個人在回絕時都不約而同地用了一個詞——「不配」。
因為在他們的心裡,諾貝爾文學獎的分量很重,他們懷著敬畏之心拒絕這個獎項,恰是對當時中國文人的另一種勉勵。
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
莫言
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的經濟學獎與諾貝爾本人並無多大關係。前三個獎項相對客觀,能真實地反映出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文學獎是要頒發給「在文學界寫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作家」。何為「理想」,何為「出色」?這就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因而歷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比較大。
諾貝爾獎自1901年由諾貝爾基金會頒發,華人獲獎的次數也有十幾次之多,但大多是物理、化學等科學獎項,中國本土作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2012年作家莫言的獲獎。
2012年10月,瑞典科學院選出莫言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儘管這個聚焦時刻很短暫,但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影響深遠的。百年諾獎,終於落地中國,而當時距離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過去了85年,中國的現代化歷程恰恰也歷經百年。
中國作家和文學圈對諾貝爾文學獎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情結,莫言獲得諾獎,讓圍繞「中國作家何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種種猜測和爭議,總算有了個了斷。
關於老舍、沈從文與林語堂的諾獎
林語堂
莫言獲獎後,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相關傳言再一次浮出水面。民間一直流傳說,最遺憾的是老舍,本來是可以獲獎的,那個獎最後給了日本的川端康成。還有198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是沈從文的,可是沈從文在諾獎揭曉前幾個月去世。這些都是真的嗎?
前瑞典學院院長埃斯普馬克曾在北大做過一次演講,專門講過諾貝爾文學獎,關於提名,不是任何人都有提名權,只有四組人可以提名,第一組是瑞典學院的委員,第二組是世界上所有大學的語言學和文學教授,第三組是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第四組是各國的作協主席。
而且與諾獎相關的事情,必須保密50年。如果在頒獎之後不久就傳出候選人的名單,那這些消息大多是不可靠的。
但有一件事是已經得到證實了的,那就是,林語堂是第一個被推舉入選的中國作家,並且先後4次被提名。他的代表作《京華煙雲》、《生活的藝術》都是用英文寫的,這是他最大的優勢,這樣他的作品就不存在翻譯方面的問題,而且他的著作在美國非常暢銷,影響很大,只可惜最終還是做了陪跑。
沈從文
中國現代一些經典的作家沒有獲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很多著名作品沒有及時被譯為英文。而莫言的《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早在1988年便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而且翻譯水平非常好。
此後20多年裡,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陸續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十多種語言,出版到幾十個國家。而美、英、法等出版大國幾乎出版過他的所有經典作品。
莫言獲得諾獎,其意義不僅在於中國文學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更在於中國作家終於叩開了諾獎的大門,相信以後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作家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