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斷章取義的科普是謀財害命,自媒體時代科普的道德與自律

撰稿:張明徽

"疾病"、"健康"、"醫學"都是時下社會和大眾關注的話題,大眾更需要這些領域的知識。然而把深奧的專業知識準確地傳遞給大眾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個專業,叫"科普"。

2010年,因為臨床研究的需要,我要把癌症和免疫治療的專業知識給患者講透,每一位患者都得用1~2個小時的時間,效率很低。

2015年,在一位患者家屬的建議下,我嘗試著將平時給患者講解的免疫學知識、腫瘤治療的知識編成圖文放在個人公號上,讓有需求的朋友先閱讀再交流。隨著文章數量的增多,多數患者看完文章後基本知識就了解了,進一步溝通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效率就提高了。


經過幾年的積累,"張明徽談免疫與新醫學"公號和頭條號上的原創文章、治療案例展示越來越多。除了常規免疫學和腫瘤學的科普知識以外,還包括張明徽團隊的原創研究和個人觀點,形式也從圖文擴展到音頻和視頻。


科普不但給患者帶來認知上的提升,還讓患者少走了很多彎路,甚至挽回了生命。"科普是一種慈善",在這裡不是不句空話。

但是醫學健康原創科普並非易事,它需要全面的知識,嚴謹的邏輯,中和的語言,更要有利他的初心。看似是知識傳播,而底層卻是醫學教育,健康教育,甚至生命教育。

醫學科普更是嚴謹的教育,說的每一句話要負責任,否則就會誤導大眾。各行各業中,唯有醫學和教育兩個行業最難做,醫學科普是醫學和教育的綜合。

這幾年,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自媒體蓬勃發展,醫學健康類科普成為熱潮。某些企業和平台為了推廣產品或流量也會"炮製"科普。

"斷張取義"、"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手法都會用上去。這種"偽科普"自然蒙不了明眼人,但也會有少數人上當受騙,甚至會引發社會輿情。

科普傳播也要講"武德"。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惡意編造,無異於詐騙。轉載要標明原創出處,拿來主義與偷盜無異。科普原創越來越多,自媒體創作著作權和版權意識和規則也會越來越強,因為社會正在變得越來越有秩序。

歡迎大家一起來科普,堅持原創和傳播原創。轉載或者引用本公號的文字影像請聯繫公號管理員。

近日就不斷接到朋友和讀者的反饋,發現一些"借用「張明徽談免疫與新醫學」公號上的圖文以及科研成果,不是"斷張取義"就是"張冠李戴",甚至"移花接木"。

其他挪用公眾號和自媒體賬號展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