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院走出來34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出名的卻是一棵樹?

2021年的諾貝爾已經逐步揭曉,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機構當中有這樣一個學院,獨佔34位諾獎獲得者。這就是牛頓、培根、拜倫羅素、懷特海、和維特根斯坦曾學習工作的地方:劍橋三一學院

更有趣的是,雖然有34位諾獎得主,而三一學院一直最出名的是那棵「啟發」牛頓的蘋果樹。現在我們不提這些哲學家,不提蘋果樹,單數數來自這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物理是強項

位於劍橋大學中心的三一學院建立於十六世紀,從1904到2019年,共有34位諾獎獲得者從這裡走出。

該學院成第一次被授予諾貝爾獎是1904年。這一年物理學諾貝爾獎授予了約翰·威廉·斯特拉斯(瑞利男爵)。諾獎獎勵他在當年通過氣體密度研究實驗確定氬是一種新元素。

儘管元素氬早在1785年就曾由亨利·卡文迪什製備得出,1894年約翰·威廉·斯特拉斯和威廉·拉姆齊的實驗確定了其作為新元素的存在。

氬的發現解釋了為什麼氮從空氣中提取的密度不同於分解氨獲取的氮密度。作為稀有氣體之一,氬無臭無味,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稀有氣體。

因為氬的特性穩固,是惰性氣體,因此科學家們以希臘語中懶惰、不工作一詞「Argon」用作其化學名稱。氬的化學符號也定為Ar。目前,氬因為易於得到,造價低,是用於防止物質反應的重要惰性氣體,具有經濟效益。

獲得諾獎並非偶然,約翰·威廉·斯特拉斯(瑞利男爵)已經研究氣體成分十年之久,他曾將氣體密度比重進行多次精確。例如他宣布氫和氧的原子量之比實際上不是1:16,而是1:15.882。

正是因為約翰·威廉·斯特拉斯(瑞利男爵)孜孜不懈地研究,他在發表了自己對蒸餾所得氮和化學所得氮的密度不同之後,得到了化學家拉姆賽的注意,並與之共同合作,進一步發現了他們在實驗中發現的類氮元素其實並非氮的同位素,而是一種新的元素,即氬。

諾貝爾和平獎

除了大量的物理學諾貝爾獎、化學諾貝爾獎還有醫學諾貝爾獎,三一學院還在1925年迎來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這次的獲獎人是奧斯丁·張伯倫。因為他在1925年促成洛迦諾公約而和查爾斯·蓋茨·道斯一起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奧斯丁·張伯倫是英國伯明翰人,早年就讀於劍橋三一學院,後來輾轉柏林和巴黎繼續求學。奧斯丁·張伯倫於1888年從政,並於1924年至1928年間任英國外交部長。期間他廢除了英國和蘇聯簽署的條約,轉向支持英國和法國、比利時結盟。

《洛迦諾公約》主要由奧斯丁·張伯倫起草,核心內容在於確定一戰歐洲協約國和中歐、東歐新興國家間領土界限。其中參與公約簽訂的七個國家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其中和戰敗國德國恢復正常關係也是條約重點。

這個條約在美國的支持下,不僅為奧斯丁·張伯倫帶來了諾貝爾和平獎,還對世界之後十幾年的局勢產生著影響:隨著英蘇合約破裂,蘇聯逐步受到歐洲的孤立。而歐洲內部,英國通過合約將自己置於仲裁人的地位,並暗示了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時英國的出兵介入。

諾貝爾經濟學獎

1998年劍橋三一學院的院長阿馬蒂亞·森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阿馬蒂亞·森在各個領域研究中都有涉獵,但對經濟學的貢獻尤為突出。他在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領域和發展經濟學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

阿馬蒂亞·森是一位年長而高產的研究者。他26歲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之後在印度、英國美國任教。晚年,阿馬蒂亞·森往返於印度和其他各國之間,依舊活躍於研究領域。2016阿馬蒂亞·森成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如今,在疫情全球肆虐的時候,阿馬蒂亞·森再次於印度發文章表示自己的擔憂。他認為疫情對於印度的貧窮人口可能構成巨大威脅。物資運輸困難、糧食短缺、繁瑣的核查都可能導致貧窮人口的生活惡化。

阿馬蒂亞·森發文中特別提到關注社會邊緣人的生活,他們的決定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他們決定了糧食種子是否會購買,並且直接影響了來年飢餓危機是否會到來。

關於阿馬蒂亞·森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泰戈爾獲得諾獎的時候,他的秘書曾希望這位文學大家為自己即將出生的外甥取名字。泰戈爾思索之後說到「阿馬蒂亞」,而這個名字的所有者就是後來印度第八位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