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概念最近大火,因為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勛打造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網路世界」的虛擬版黃仁勛。
科技發展到現在,我們人類真的可以親手打造一個屬於我們人類的「平行時空」嗎?
如果這項黑科技滿滿的技術可以廣泛使用,恐怕會對很多行業,又會產生極大的衝擊。
如果對元宇宙的核心要素進一步做一下分解,這個虛擬數字世界的「平行時空」,需要做到如下四點:
1、同步擬真;
2、開源創造;
3、永續閉環;
4、數據支撐。
進一步來從技術上來分析,就需要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通信技術、數字孿生、區塊鏈、VR/AR、5G等諸多最前沿的黑科技。
2021年,Gartner從加速變革、運營業務價值、分散式實體三個維度提出了十大數據和分析趨勢,為數據與信息的智能支持戰略下的「信息空間」發展指明了具體的技術發展方向。
甚至說,目前火熱的「元宇宙」概念,如果想扎紮實實落地,也需要結合這些技術。
在雲計算行業,最新一代的私有雲技術,包含了邊緣計算+分散式+全棧+生態,需要通過軟體和硬體解耦,實現軟體可進化、硬體可換代,才能真正長期釋放雲平台的價值,打造更高效的虛擬空間世界。
就像馬斯克領導下的特斯拉,率先開創了新一代汽車軟體操作系統,讓汽車的硬體和軟體解耦,使得軟體定義新一代汽車成為現實。
但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元宇宙」還是數字經濟,在未來將會面臨的最大機會與挑戰,就在於虛擬世界的數據安全性。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相繼出台了《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網路安全法》、《國家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多部重要的法律。
其中,2021年更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
1、《數據安全法》2021年9月1日正式實施。
2、《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2021年9月1日正式實施。
3、《個人信息保護法》2021年11月1日正式實施。
就拿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人信息保護法》來說,提出了著名的「兩個最小」原則——影響最小、範圍最小。
這是個人信息處理應遵循的核心原則,尤其是處理目的地「最小範圍」,就是要禁止任何單位與個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所以,涉及我們每個人的敏感個人信息,需要履行「告知-知情-同意」的原則。這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每個人在虛擬世界的數據隱私與安全性。
前幾年,因為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濫用、泄露,導致我們公民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如今,在這個被稱為「帝王原則」的法律保護下,相信之前的「大數據殺熟」、「被同意使用」等等諸多不合理條款,都已經無所遁形。
所以說,信息空間中的「真安全」,需要包含四大安全支柱,分別是:
1、物理中心安全,也就是存儲、網路、伺服器等硬體本身的安全性。
2、基礎平台安全,也就是虛擬化、雲化後的軟體平台的安全性。
3、身份許可權管控,也就是保障我們的身份許可權與安全,不被冒用,濫用,過度使用。
4、數據分級規則,按照已經出台的法律,把商業數據、個人數據等做好科學分類。
基於個人隱私保護與安全的理念邏輯進行推導,在東方林語看來,最值得關注的幾項技術就是邊緣計算、認知智能、隱私計算、零信任技術。
就像Gartner報告中描述的,大數據時代,在保護數據與隱私安全的情況下,需要發揮更多「小」而「寬」的數據,這些「小數據」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是大數據的「最後一公里」,所以,2020 年到 2030 年將會是邊緣雲計算從興起到繁榮的關鍵十年
根據艾瑞諮詢測算, 2020 年中國邊緣雲計算市場規模為 91億元,其中區域、現場、IoT 三類邊緣雲市場規模分別達到 37 億元、 38 億元及 16 億元。預計到 2025 年整體邊緣雲規模將以44.0% 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 550 億元。
如果這些技術都將得到完善,再藉助元宇宙技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打造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是不是一個特別值得期待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