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從出師不利到重新啟航

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劃報告後,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命名為「714工程」,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計劃於1973年發射,飛船可乘坐2人,類似雙子星座飛船。此前火箭搭載動物(小狗和大白鼠)進行的幾次亞軌道飛行試驗都已成功。但是,由於國力不足和政治動蕩等因素,曙光一號計劃最終於1975年3月被迫取消。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會批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從此,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真正邁上了正軌。

在我國全體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7年的自主研發,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一號無人飛船,並實現返回艙成果著陸,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夢幻般的序幕。隨後三年時間,我國又相繼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無人飛船,成功驗證了載人航天的相關技術,中國人遨遊太空的日子也就越來越近。2013年10月15日,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環繞地球15圈後安全返回地球,宣告了我國成功突破載人航天技術。


航天英雄楊利偉


神舟號載人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