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世紀以來,人們的目光不在於地球之大,物種之豐富,而將目光投射天空,以45度角仰望這無際的星辰。
古人從地球是平面的,繼而發現地球是圓的,由地心說再到日心說,從太陽繫到銀河系再到黑洞,人類的眼界變得越來越寬廣。
而在近半個世紀中,人類還突破了地球的界限,來到了外太空中的月球,實現了歷史性的創舉。
不斷地對天文深入的同時,人們開始發現原來我們所在的星球是如此的渺小,如同井底之蛙地觀察著地球的變化,卻從沒有想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將目光放置在太空中才發現我們的目光短淺,而離我們最近的月球看似一片荒蕪,猶如廣寒宮般的寂靜、冷清。
但原來哪怕是月球上的一把土壤,資源豐富的地球都不一定有,裡面的微量元素比例和地球上的存在巨大的差異。
這些年來,人們不斷地想要發掘月球的秘密,想要摸清月球到底隱藏著什麼?
那麼月球到底有什麼資源?值得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探索?
小月球大發現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如果從探索宇宙出發,選擇月球作為出發點,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雖然有研究發現,火星似乎比月球更值得研究,並且未來人類還有可能將火星作為繼地球以外最適宜人居住的星球,但是火星距離地球還不是只差一點點。
選擇月球作為研究對象,探測月球只是一個開始,從月球上獲得資源才能有接下來的步驟。
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第一個腳印開始,人們對月球的認識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對月球的探測中,人類開始接觸到月亮土壤的成分。與地球的土壤不一樣,月球的土壤不存在有微生物,有機物,但是卻含有豐富的無機物,其中有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石。
鈦在地球中稱為稀有金屬,想不到在月球卻儲藏量多,並且還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
不但如此,經過研究發現,月球的岩石中有一些金屬還是地球上面沒有的,也就是月球特有。
真的沒有想到月球的質量比地球要小許多,但是卻有這麼大的一個發現。而這些成分或許在地球中的用途不是特別大,但是對於整個航天事業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這些材料既然在月球上能存在那麼長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利用這些資源將可以作為防護材料,以供人類抵禦太空的輻射、巨大的溫度差和超強氣壓等等。
為什麼每個國家去月球都要帶回一把「土」回來,也是同樣的意義,在於研究,同時也在於研發這些土壤的背後是不是有值得我們人類利用的地方。
比的就是速度
航天事業,其實也可以得知一個國家是否真正意義上的強大。雖然許多國家對各自的航天事業投入相當大,但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成功進入太空執行任務,有些甚至還沒有衝出地球就在天空中被解體,成為一道最光亮的煙火。為什麼有些國家將月球看做是目標?
每年都花費大把的金錢投入航天事業中?將這些錢放在普羅大眾中改善生活不是一件更實惠的事情?
如今的國家的建設已經不再是從前靠武力,靠戰爭爭奪別的國家資源。
地球只有一個,而資源全部都在地球上面,再爭奪還是地球的資源。
有些東西就是這樣,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就是普通的東西。
現在的人都喜歡爭奪稀少的,很難見到的資源,而月球的資源正是這樣。
人們對它的認知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初級階段,大家都發現它「迷人」的地方,於是想方設想更要獲得它背後不為之人的秘密,說不定後面還有更大的資源在等著人類,誰首先發現了,誰就擁有了先進的科學發展,大家比的就是速度。
就像從前蘇聯和美國一樣,兩個超級大國互相比拼,誰先登上太空,誰又率先來到月球,目的都是爭取第一時間發現更有利的資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探月。
因為月球的資源不是地球能比的。
月球資源
除了月球土壤的資源外,環境資源也同樣重要。
月球不同於地球,它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也沒有地球那麼豐富的地貌,在這裡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和宇宙輻射和地球有著天壤之別。
但這不代表月球一無是處,這樣反而能更直觀和立體地觀察太陽的運動和宇宙周圍的環境變化。
輻射對月球造成的影響等等,如果這些數據被記錄下來,為人類未來踏向其他星際宇航提供參考。
而作為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在月球上如果建立監測站,可以時刻觀察到地球周圍外太空環境變化,這樣子的視野比人造衛星甚至更廣闊,發現隕石或者小行星的時間甚至更為早一點,同時也可以檢測遠處太陽粒子的運動情況。
而且隨著人類的發展,地球的資源被人類開發,有人們在擔心以後地球的資源會越來越少,而開發月球,則可以給人類帶來更多的資源,讓月球成為人們的資源庫,這背後的利益不是地球能比的。
付出代價去探月
看來,探月對於人類而言是一件好事。
但是有網友調侃地說到宇宙資源無限多,只要有本事隨便拿?
然而人類是真的是隨便能拿到的嗎?
近日,嫦娥五號從月球上採樣2公斤的月球土壤。早在1961年,人類就已經進入太空了,可是歷時59年,現在才從月球上能帶2公斤的土壤回來,且不說月球上的土壤遍地都是。
對於月球來說2公斤的東西根本不算什麼。龐大的星球豈是幾公斤的土壤就能研究徹底?
如此計算,人們對月球的研究還要持續長遠地進行,而每次發射探測器,除了材料外,還需要許多的研究人員經過反覆計算,推敲,甚至實驗,預演才能真正發射上空。
時間和金錢人力和科技發展需要大量地投放,真的不是隨便能拿下來,這是一個長遠的計劃。
而有些人則覺得放著一個好端端的地球不管,開發月球,總有一天月球也會像地球一樣。
其實我們現在身處的地球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但是隨著人類的野心越來越大,人也開始變得貪婪起來,與大自然抗衡,使得現在的地球變得千瘡百孔。
溫室效應,山火連連,冰川融化,核輻射污染等等都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惡果。如果再不好好地治理地球,那麼移居到別的星球則成為人類唯一的選擇。
也有網友擔心月球的資源被各個國家瓜分後,未來的未來,人們就看不到月亮了。
不惜一切代價探月應該要有理性,懂得適可而止。如果將資源都用在好的方面,不要取之無度,月球還不會消失不見。
但是眼下,我們應該更要關注我們現在的地球。
如果地球早在人類移居前已經不堪重負了,那麼人類的未來也就沒有了,探月的意義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