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2025年05月20日23:04:07 科學 1021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中國軍網記者 劉桂萍

在某科研設施制安現場,一個清瘦的身影在科研一線忙碌穿梭。冬天,廠房如冰窖般寒冷異常;夏天,空間里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檢查一圈下來衣衫盡濕。從百噸部件再到細小焊縫,他都仔細查看,每一處細節都瞭然於胸。

他的沉著、嚴謹與專業彰顯出科研工作者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就是軍事科學院某部研究員——陳振華。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 天天要聞

陳振華在檢查設備。王晨 攝

鄉土足印到科研戰場:奮進少年的報國抉擇

50多年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請人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振華,振華,振興中華。」

少年時期,陳振華就顯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求。他勤奮好學、刻苦認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裡最好的高中,1984年又成功考取大學。

1990年底,剛剛結束碩士答辯的陳振華收到了同學從深圳寄來的信件。「振華:深圳就業機會多,相信以你的能力,定能大展拳腳。在這兒如遇困難,同學多,可以一起幫助你。」

當時的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正顯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製造業成為深圳主要經濟支柱之一。從小漁村到大都市的山鄉巨變,對一個青年心靈的衝擊和吸引無疑是巨大的:機械製造專業出身的我或許剛巧有用武之地。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 天天要聞

1989年的深圳羅湖(資料圖)

而另一邊,是學員隊領導言辭懇切的談話:「小陳,國防科研事業亟需人才。咱們要給部隊輸送人才,就要給最好的。這個單位環境是艱苦了些,不過,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陳振華內心的天平已有所傾斜。借著寒假,他打算回家再問問父母的意思。

慢吞吞的綠皮火車總在臨時停車,把回家的路拉得越來越長。沒有買到坐票的他在「犬牙交錯」的人牆間不斷變換著身體的角度。

到家時,已是深夜。

「爹,你覺得我該怎麼選?」

一輩子務農的父親思想既傳統又樸實,「部隊需要你你就去唄,苦點兒怕什麼,農村娃兒還怕苦?」

夜深了,回憶像輕暖的夢境,覆上他的眼。他想起小時候每年一雙的布鞋,母親甚至找不到足夠的布頭納鞋底,一張張廢舊的報紙夾在東拼西湊找來的各色布料間,撐著他走完了少年時期的求學路。

他當然不怕吃苦,從一公里到兩公里,再到十幾公里,校舍離家越來越遠,他始終風雨無阻。

未來去的地方再艱苦,成千上萬次走過泥巴路的這雙腳也不會躊躇不前。

不久後,同學收到了陳振華的回信。信很短:感謝挂念,我已決定去部隊。

「這是值得奮鬥一生的事業。」陳振華走向群山連綿的科研軍營,開啟了征程漫漫的科研報國路。

這是赤子與時代的擊掌為盟,是精魂與山河的琴瑟和鳴。

下一站,他將如何用技術突破回應時代召喚?

當年的陳振華和今天「智能時代」的青年一樣選擇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使命——而每一代人的抉擇,都是鐫刻在民族復興征程上的金石之諾,是獻給盛世中華的赤子詩篇。

挑戰不可能:技術突圍與「中國製造」的執念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 天天要聞

陳振華在試驗一線。劉昭 攝

「見任務就搶,見困難就上,見紅旗就扛。」陳振華剛當室主任時就把這句口號寫在宣傳欄上,鼓勵團隊聞戰則喜、遇戰衝鋒。

有人形象地比喻:設計建設科研設施,是一條布滿千難萬險的「長征路」,既有核心技術的「臘子口」,也有關鍵技術的「婁山關」,還有學科耦合的「無人區」,每前進一步,都萬分艱難。

在一次技術研討會上,陳振華當眾表示:「國內沒有的,我們要突破;外國領先的,我們也要不斷追趕。」

那年,某科研設施正式立項,陳振華擔綱總設計師。他與團隊立下「軍令狀」:「組織給我們一個機遇,我們要還組織一個奇蹟!」

這一項目遭遇的技術難點前所未有。陳振華動員團隊:「時間不等人,國防工業不等人!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術難點!」

最終,這一科研設施突破百餘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相關領域能力提升。

「振華牽頭,必是精品。」這句話在該部不脛而走。

大家都說,平時和顏悅色的陳振華,到了評審驗收現場,就變成了「黑臉包公」。

這些年,陳振華在質量管控上分毫不讓。某核心部件驗收時總體性能已經滿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個別指標未達到合同規定。陳振華說:「達不到原定的設計標準,我決不簽字!」直至承建單位又奮戰20天,通過重新加工調整達到設計精度要求,才最終過了關。

研齡越長越上進,關隘越險越衝鋒,這種科研突圍與精益求精的執念已經深深鐫刻在陳振華的血脈里。

陳振華熱愛圍棋,大學時期就加入學棋行列,工作之餘也常找棋友切磋。他從圍棋中體味到厚積薄發、全局遠謀的道理。「圍棋規則極簡卻變化無窮,注重整體布局和長期謀略,一旦入局,過程再耗時也得耐著性子分出勝負。」這是他中意的圍棋藝術。

他將圍棋的特點和下棋的感悟遷移到工作中,在科研設施設計中深謀遠慮,兼顧性能和效益。帶著科研報國的初心、精益求精的執念,陳振華帶領團隊奮戰多年,圓滿完成某科研設施設計建設,在自己的人生棋局上落下精彩一手。

棋局無聲,落子驚濤。陳振華在科研上格外較真,卻在榮譽的聚光燈打來時,化作通透的月光,將榮譽讓給年輕人。這恰是當代科研者最珍貴的:用工匠之「軸」打磨科研設施,以師者之「淡」托舉後浪奔騰。

下一站走進後浪奔涌處……

嚴師·伯樂:給青年科研者的三堂「必修課」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陳振華帶領的團隊,年輕人居多,面對青年科研後浪,陳振華有一套特別的「訓練法」。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 天天要聞

陳振華為年輕科研人員講解技術問題。劉昭 攝

訓練法一:精準用人。每次領受任務後,陳振華總會將工作和團隊作通盤考量和細緻梳理,根據每個成員的專業和特點分配任務,如同將每一顆「異形螺絲釘」嵌入最適配的孔隙,在各「部件」的精密配合下讓團隊迅速高效運轉起來。

訓練法二:逼出潛力。「他在向你發問時,心中早有答案,而且至少是一種比你原來的更好的方案,有時甚至有好幾種。」與陳振華相處比較久的年輕科研人員崇拜地說,「但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會啟發你自己找辦法。」必經的探索過程雖然會耗費一些時間,但對年輕人的長期發展更有益。

訓練法三:寬嚴相濟。發現年輕人積累不紮實、做事不認真時,陳振華總會不留情面地指出,令年輕人面紅耳赤、如坐針氈。年輕人們聽聞或領教過陳振華的嚴厲,工作中不敢再有絲毫懈怠,每項工作都會精益求精。每當陳振華看到他們的進步,或者看到年輕人拿出比他預想中更好的方案,雙眼又會煥發出喜悅的光芒,為優秀的新生代力量喝彩。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 天天要聞

陳振華在試驗一線指導工作。劉昭 攝

心繫於公,德昭於眾。面對申報成果、物質獎勵等,陳振華從來都看得很淡。

那年,陳振華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完成某高難度結構的設計製造,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申報獎項時,他將機會讓給年輕人,團隊成員說,這樣的事還有好幾次。

「科研人員既要有技術家底,更要有品德托底。」這句話,成了團隊的精神坐標。他給自己約法三章:「科研立項,勝戰在先;項目報獎,青年在先;評選先進,同事在先。」

行至近六十歲的年紀,他常用「平淡」形容自己的人生軌跡,只是在外人看來,這「平淡」里藏著的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少年的他堅定地將探尋的目光,越過那片窄窄的村落,投向浩瀚遠空;

青年的他毅然將求索的足跡印刻漫漫征程,追逐科研理想;

中年的他用錚錚之骨扛起強軍戰旗,全力兌現軍令。

倏忽34載,此刻的他又會怎麼形容他的人生?他說「平淡」的人,沒有人生的「副本」。但是對於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的這條路,他熱愛之至,無怨無悔。

(製圖:王鳳,校對:湯傳飛)

來源:中國軍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西安建大新型高壓輥式立磨技術落地包頭 將打造百萬噸級工業固廢資源化示範工程 - 天天要聞

西安建大新型高壓輥式立磨技術落地包頭 將打造百萬噸級工業固廢資源化示範工程

7月2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與內蒙古波普和豐環保有限公司在西安簽署EPC總承包合同,標誌著國內首條採用「新型高壓輥式立磨及其智能化技術與裝備」的工業固廢資源化生產線正式落地內蒙古包頭。該項目合同額達1.0898億元,建成後年消納工業廢渣120萬噸,年產低碳膠凝材料120萬噸,將成為我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領域的重要示範工...
Nature重磅:首次從木乃伊中提取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 - 天天要聞

Nature重磅:首次從木乃伊中提取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

撰文丨王聰編輯丨王多魚排版丨水成文古埃及文明曾繁榮了數千年,在其鼎盛時期,古埃及建造了眾多嘆為觀止的金字塔,此外,他們還曾流行製作木乃伊,其中,許多數千年前的木乃伊保存至今,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從中提取古 DNA。然而,木乃伊的製作過程以及炎熱的氣候條件加速了 DNA 分解,導致其中的 DNA 保存狀況不佳。直到 19...
一個月內兩次被掩,這顆恆星為啥頻繁「躲貓貓」? - 天天要聞

一個月內兩次被掩,這顆恆星為啥頻繁「躲貓貓」?

7月4日、31日,夜空將上演兩次月球遮掩室女座最亮恆星——角宿一的奇妙天象。南半球部分區域的公眾將有機會看見這一天象,其他地區的公眾可以看到月亮與角宿一近距離相伴的景象。月掩角宿一指的是什麼?為啥一個月內會兩次發生月掩角宿一?天文科普專家為
新國標落地 女性健康被陽光照見丨中聽 - 天天要聞

新國標落地 女性健康被陽光照見丨中聽

評論員 王曉娜7月1日,一項關乎所有女性(和部分男性)日常生活的強制性國標正式落地!《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不僅把衛生巾、護墊、成人紙尿褲等產品划進「重點監管區」,還新增了pH值、熒光劑檢測等硬核指標。簡單來說,以後廠家再想用「毒衛生
生態頭條 |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物種新記錄 - 天天要聞

生態頭條 | 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物種新記錄

記者7月2日從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局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組織的貢嘎山植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順利收官。科考團隊在此次野外調查中,發現大量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及珍稀瀕危植物,也收穫了多項物種新記錄,為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科
用TEM您能看到什麼? - 天天要聞

用TEM您能看到什麼?

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是一種功能強大的分析工具,利用高能電子束穿透超薄樣品,通過收集透射電子和相互作用產生的信號,能獲得極其豐富的信息,解析度可達原子級別(亞埃級)。
低煙無鹵光纜 - 天天要聞

低煙無鹵光纜

低煙無鹵光纜(Low Smoke Zero Halogen, LSZH Optical Fiber Cable)是一種採用環保材料製造的光纜,其核心優勢在於燃燒時釋放的煙霧極少且不含鹵素(如氯、溴等),從而顯著降低火災風險,保護人員安全和設
從治療神經疾病到增強人類智能 馬斯克腦機介面科幻式藍圖,現實嗎? - 天天要聞

從治療神經疾病到增強人類智能 馬斯克腦機介面科幻式藍圖,現實嗎?

Neuralink腦機介面的目標是實現全腦介面,打造生物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的「高帶寬連接」,甚至讓人類與AI集成。圖片來源: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官網埃隆·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最新一次發布會上展示了其腦機介面(BCI)研究成果和發展願景。此次令人矚目的不僅是他們的現階段成就,還包括其未來3年的科幻式藍圖。人們驚呼BCI...
超千歲荔枝樹再結碩果!迄今有1024歲,是廣州目前樹齡最老的荔枝樹 - 天天要聞

超千歲荔枝樹再結碩果!迄今有1024歲,是廣州目前樹齡最老的荔枝樹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盧佳圳 通訊員 馮冬枚在廣州黃埔玉岩書院,有一棵千年古荔,是廣州目前有記載的樹齡最老的荔枝樹,為一級古樹,據估測迄今有1024歲。7月2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時驚奇發現,雖已經歷千年滄桑,這棵荔枝樹依舊枝繁葉茂,時隔4年再度結滿碩果。據史料記載,這是一棵「宋荔」,從北宋即已存在。明代時,荔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