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2025年04月05日21:22:11 科學 1330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深厚情感,蘊含著順應天時、親近自然的古老智慧。那麼清明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轉向東南方,黃河中游的柳枝抽出星點綠牙」。這是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漢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在觀星台上的記錄,這一刻,不僅意味著春分後的第十五天來臨,更標誌著「清明」這個承載著生命輪迴的節氣,在中國人的時間坐標軸上再次刻下一道印記。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這句話,是華夏先民數千年觀星授時的階段性總結。

華夏先民以土圭測日影確立「二至二分」四大節氣,成為後世二十四節氣的基石。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唐代,僧一行通過全國性的天文測量,測得「清明初日,日在婁六度」,將太陽位置精確到具體星宿度數。這些生冷的數字,都是先民與星辰對話的永恆記錄。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今年的清明是4月4日20時49分,清明節氣,準確來說是太陽的視運動從黃經15°運行到黃經30°這樣一個區間。提到清明節,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節。古人很早就有寒食禁火,寒食節的時候,大家熄滅火種,吃冷食。清明的時候則是改火或者是出火,大家要燃起新的火種。

從節氣到節日 大火星的軌跡密碼

據北京天文館的科普專家介紹,古人的禁火和改火制度,對應的就是寒食和清明兩個時間節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先民對於大火星的觀測。原來,在清明的起源及部分習俗的背後,還隱藏著更多古老的天象觀測密碼。

01:56

上古時期,先民觀測太陽視運動軌跡時,往往將黃道附近與太陽同升同落的恆星作為標準星,晨昏觀測。其中,就有跟節氣源起關聯密切的一顆恆星——大火星。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大火星在上古時代是先民觀象授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天象,甚至還設置專門的官員叫火正,來觀測大火星的位置。具體而言,在農曆三月,如果我們黃昏的時候,看向東方的地平線,會發現大火星,也可以叫星宿二,或者是天蠍座阿爾法,它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這個就是春季三月最主要的天象。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根據古天文典籍記載,大火星具有特別的視運行軌跡,春天出現於東方地平線上,夏天向上運行至南方天空,秋天滑落至西方天空並很快隱沒於地平線以下。上古先民因此確定了春、夏、秋三季,並用以指導何時放火燒荒,何時秋收禁火,這也成為寒食禁火、清明點火習俗的源頭。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根據學者的研究,清明節的確立是在兩漢時期,寒食節可能是在戰國時期確立。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就是在更遙遠的幾千年前的先民時代,他們對於大火星的觀測,到後面慢慢就演化出清明節的習俗。

此「火星」非彼「火星」

北京天文館的科普專家特彆強調,我國古天文學中這顆重要標準星——「大火星」,與社會公眾熟悉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火星完全不是一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00:58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中國古代的大火星,實際上是心宿二,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心宿二是非常亮的一顆星,它也是天蠍座阿爾法,跟我們現在說的行星火星是不一樣的。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中國古天文的大火星也叫商星或者辰星,它是一顆散發出火紅色光芒的一等亮度恆星。在戰國時期的古老典籍中,曾記錄著燧人氏與大火星的神話傳說。

竟和「大火星」有聯繫?揭開「清明」背後的天文密碼 - 天天要聞

「燧人氏上 觀 辰星,下 察五木,以為火」。這說的就是燧人氏仰觀天象,見到黃昏時大火星出現於東方的地平線上,又俯察樹木的生長情況,告訴民眾放火燒荒的時間到了。「大火星」之名是否因此而來,這又是一個古人留下來的千古待解之謎。

來源: 央視新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普與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 - 天天要聞

科普與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

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科學素養,4月3日,曲靖市科技館在金陵灣愛情小鎮舉辦「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市民們不僅近距離體驗了豐富的科普展品,還親手製作並放飛風箏,在趣味互動中學習科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伊始,科普大篷車便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簡歷 - 天天要聞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簡歷

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走廊盡頭,82歲的黃令儀依然保持著清晨六點打卡的習慣,當她布滿皺紋的手指在EDA軟體上繪製電路版圖時,監控屏幕的藍光映照著老人專註的面龐,彷彿在為這個時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詩—那些跳躍在硅基世界裡的0與1,正在訴說一
AI也有人格面具,竟會討好人類?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響人類判斷 - 天天要聞

AI也有人格面具,竟會討好人類?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響人類判斷

新智元報道 編輯:英智【新智元導讀】最新研究發現,LLM在面對人格測試時,會像人一樣「塑造形象」,提升外向性和宜人性得分。AI的討好傾向,可能導致錯誤的回復,需要引起警惕。你是否想過,LLM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LLM在被研究人員測試時,會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面對那些旨在評估人...
「雙一流」高校迎來「百億」身價副校長 - 天天要聞

「雙一流」高校迎來「百億」身價副校長

范代娣在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頒獎現場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嘉偉 陝西報道4月3日,陝西省政府官網最新一批人事任免通知顯示,從今年4月1日起,任命范代娣為西北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震後125小時生命救援,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 天天要聞

震後125小時生命救援,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4月1日,緬甸全國鳴笛1分鐘,哀悼在3月28日強震中遇難的人們。這場地震是全球大陸近十年來震級最強的一次,震源深度30千米,破壞力巨大。震中距離緬甸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只有17千米,多座文化古....
98.7%人類消失!中國發現:祖先曾僅剩千餘人,熬過11萬年絕境 - 天天要聞

98.7%人類消失!中國發現:祖先曾僅剩千餘人,熬過11萬年絕境

在人類漫長而曲折的進化歷程中,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如今,中國科學家們的一項驚人發現,正在為我們揭開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人類祖先曾面臨滅絕的邊緣,而他們頑強地挺過了長達11萬年的絕境。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我們對人類演化的認知,更讓我們深刻
研究發現黑猩猩會根據靈活性來選擇工具的材料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黑猩猩會根據靈活性來選擇工具的材料

來自牛津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民族志學院、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坦尚尼亞珍·古道爾研究所、葡萄牙阿爾加維大學和波爾圖大學以及萊比錫大學的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坦尚尼亞貢貝河國家公園的黑猩猩在製作工具時使用了一種工程技術。
緬甸強震已致3455人死亡 - 天天要聞

緬甸強震已致3455人死亡

總台記者當地時間4月5日獲悉,緬甸強震目前已造成3455人死亡、4840人受傷,214人失蹤。(總台記者 林曦)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