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深厚情感,蘊含著順應天時、親近自然的古老智慧。那麼清明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轉向東南方,黃河中游的柳枝抽出星點綠牙」。這是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漢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在觀星台上的記錄,這一刻,不僅意味著春分後的第十五天來臨,更標誌著「清明」這個承載著生命輪迴的節氣,在中國人的時間坐標軸上再次刻下一道印記。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這句話,是華夏先民數千年觀星授時的階段性總結。
華夏先民以土圭測日影確立「二至二分」四大節氣,成為後世二十四節氣的基石。

到唐代,僧一行通過全國性的天文測量,測得「清明初日,日在婁六度」,將太陽位置精確到具體星宿度數。這些生冷的數字,都是先民與星辰對話的永恆記錄。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今年的清明是4月4日20時49分,清明節氣,準確來說是太陽的視運動從黃經15°運行到黃經30°這樣一個區間。提到清明節,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節。古人很早就有寒食禁火,寒食節的時候,大家熄滅火種,吃冷食。清明的時候則是改火或者是出火,大家要燃起新的火種。
從節氣到節日 大火星的軌跡密碼
據北京天文館的科普專家介紹,古人的禁火和改火制度,對應的就是寒食和清明兩個時間節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先民對於大火星的觀測。原來,在清明的起源及部分習俗的背後,還隱藏著更多古老的天象觀測密碼。
01:56
上古時期,先民觀測太陽視運動軌跡時,往往將黃道附近與太陽同升同落的恆星作為標準星,晨昏觀測。其中,就有跟節氣源起關聯密切的一顆恆星——大火星。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大火星在上古時代是先民觀象授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天象,甚至還設置專門的官員叫火正,來觀測大火星的位置。具體而言,在農曆三月,如果我們黃昏的時候,看向東方的地平線,會發現大火星,也可以叫星宿二,或者是天蠍座阿爾法,它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這個就是春季三月最主要的天象。

根據古天文典籍記載,大火星具有特別的視運行軌跡,春天出現於東方地平線上,夏天向上運行至南方天空,秋天滑落至西方天空並很快隱沒於地平線以下。上古先民因此確定了春、夏、秋三季,並用以指導何時放火燒荒,何時秋收禁火,這也成為寒食禁火、清明點火習俗的源頭。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根據學者的研究,清明節的確立是在兩漢時期,寒食節可能是在戰國時期確立。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就是在更遙遠的幾千年前的先民時代,他們對於大火星的觀測,到後面慢慢就演化出清明節的習俗。
此「火星」非彼「火星」
北京天文館的科普專家特彆強調,我國古天文學中這顆重要標準星——「大火星」,與社會公眾熟悉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火星完全不是一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00:58
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楊帆:中國古代的大火星,實際上是心宿二,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心宿二是非常亮的一顆星,它也是天蠍座阿爾法,跟我們現在說的行星火星是不一樣的。

中國古天文的大火星也叫商星或者辰星,它是一顆散發出火紅色光芒的一等亮度恆星。在戰國時期的古老典籍中,曾記錄著燧人氏與大火星的神話傳說。

「燧人氏上 觀 辰星,下 察五木,以為火」。這說的就是燧人氏仰觀天象,見到黃昏時大火星出現於東方的地平線上,又俯察樹木的生長情況,告訴民眾放火燒荒的時間到了。「大火星」之名是否因此而來,這又是一個古人留下來的千古待解之謎。
來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