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在小白鼠身上實現的醫學突破,卻很少看到這些技術正式為人類所用。
(示意圖)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實在是太寶貴了。
除了影視作品裡的瘋狂科學家們,沒人敢輕易地將一項新技術投入到人類身上,自然也就沒辦法推廣和普及了。
但科學家卡斯滕·t·查爾斯沃思 (carsten t charlesworth)、亨利·t·格里利( henry t greely) 和中內弘光 (hiromitsu nakauchi)最近在《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他們找到了徹底改變這一情況的辦法。
他們管這種構想叫做「人體機器人」。
(示意圖)
所謂「人體機器人」其實並不是機器人,客觀來講,它們更接近人類。
人體機器人使用了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這是人類發育過程中最早形成的細胞類型之一。三名科學家稱,目前人類已經有能力使用幹細胞創造出類似人類胚胎的結構。
他們表示,可以通過這種技術創造出人類胚胎,讓胎兒在人造子宮內生長,這項技術也已經在實驗室中進行測試了。
(示意圖)
當胚胎開始生長後,他們希望能利用基因技術來阻礙大腦的發育並確保身體缺乏感知能力。
這樣「出生」的人既能正常長大,又不會思考、不會疼痛,是現代醫學中最好用的實驗對象。
說白了,他們就是要創造出一群「活著的屍體」。
幾位科學家表示,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真正投入使用,一定會給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
為什麼小鼠身上的醫學突破很少轉化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方法?為什麼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很少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為什麼器官移植的等候名單那麼長?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原因——符合道德標準的人體資源嚴重短缺。可以批量生產的「人類機器人」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各種醫學、藥物的測試可能會折磨被實驗的對象 ,因為他們有感知能力,能夠感覺到疼痛。但用了感受不到疼痛的「人」,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示意圖)
這些機器人也能解決器官短缺的危機。
僅在美國,目前就有超過10萬名患者等待著實體器官移植,而應用「人體機器人」,就能創造出幾乎無限的器官、組織和細胞用於移植。
再進一步,醫生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生成「人體機器人」,本質上來講,這就是克隆的一種,這樣可以確保移植的組織具有完美的免疫匹配性,不會出現任何排斥反應。
這些從患者細胞發育出來的「人」還能幫助醫生進行個性化藥物篩選,使醫生能直接評估不同干預措施的結果。哪些葯對這個病人有效,哪些葯沒用,哪些副作用病人承受不了……在這些「人」身上試出結果,能讓醫生少走很多彎路。
除此之外,農業甚至可以利用這種技術生產出各種沒有意識和感知能力的牲畜,這樣宰殺起來就不用擔心有動物受到虐待了。
可不管幾位科學家把「人體機器人」說得再天花亂墜,都沒法忽略一個事實——這些不會思考的人,就真的不是人了嗎?
換個角度來說,這些「人體機器人」跟「腦死亡病患」有什麼區別呢?這跟直接用人體做實驗又有什麼本質差別嗎?
(示意圖)
對於這些科技道德方面的問題,幾位科學家表示,人類的標準應該改一改了。
「我們一直堅持著某個標準:將所有活著出生的人類視為人,享有生命和尊重。
換句話說,沒有懷孕、沒有父母創造的生命是否能模糊這個標準呢?或者說,如果我們稱這些『人體機器人』為人,它們又真的能享有跟人類一樣的尊重嗎?
如果不能的話,我們為什麼要把它們當成人呢?僅僅因為它們看起來像我們嗎?
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像我們而且活著?還是因為它們活著並且擁有我們的dna?這些問題很值得思考。」
(電影《逃出克隆島》片段)
當然了,幾位科學家也承認,目前這項技術並沒有成熟,目前為止,他們還不清楚用幹細胞製造的胚胎模型能否發育成活人,甚至能否發育成一隻活老鼠都不清楚。
而且他們也不確定在沒有發育出大腦或者跟意識相關部分的情況下,人體能否存活,也不確定它們跟正常人類是否有區別。
所以說,製造「人體機器人」的想法其實還停留在科幻小說和哲學推測的範疇。
即使一切都實現了,在技術足夠成熟到為人類服務之前,「培育人體機器人」這項技術可能都是不切實際也不經濟的。
總而言之,想達到幾位科學家的設想,還需要解決許多技術問題,而每項問題可能都要花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解決。
「但它至少是可行的,而且可能是革命性的,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探索。」
幾位科學家表示,「人體機器人」這個設想可能永遠都無法實現,或者即便能實現,也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走上這條路。謹慎是必要的,但大膽設想也是必要的;這個機會太重要了,不容忽視。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不過不管這個構想能否實現,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的事了,在這之前,好像也只能辛苦鼠鼠了……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