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副研究員郭萬欽:60年間七千條冰川從中國消失,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

2025年03月24日17:12:06 科學 1155

「全球氣候變暖目前仍然是冰川快速消融的主要原因。」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第三次冰川編目技術負責人郭萬欽非常肯定地告訴澎湃新聞,過去幾十年0℃等溫線快速升高,使我國大多數冰川處於負平衡狀態,也就是說,冰川的消融量大於積累量。

3月21日,全球首個世界冰川日。這一天,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集。這是繼2014年我國第二次冰川編目發布後,時隔10年又一次重大數據的更新。

根據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2020年前後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為4.6萬平方千米,冰川總條數約為6.9萬條。與第一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世紀60年代至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26% ,約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與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表明最近十餘年我國冰川已進入快速退縮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採用解析度更高的遙感數據,本次編目還編製了面積小於1萬平方米、處於消亡狀態的殘餘冰體,總數量約三萬條。

冰川編目指的是對冰川的分布、儲量等信息的調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是我國最早從事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單位,分別於2002年和2014年先後發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

此次中國全面完成第三次冰川編目歷時一年多。這也使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編目的冰川分布大國。

中科院副研究員郭萬欽:60年間七千條冰川從中國消失,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第三次冰川編目技術負責人郭萬欽 來源:澎湃新聞

發布會當天,澎湃新聞專訪了中科院副研究員、第三次冰川編目技術負責人郭萬欽,與他聊了聊冰川編目背後的艱苦而有趣的工作。

以下是與郭萬欽的對話:

澎湃新聞:在第三次冰川編目工作中,您主要負責哪一塊工作?有什麼難忘的瞬間?

郭萬欽:2023年秋季,我們規劃編製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工作啟動後,便召集十幾名科研人員開展這項工作。我作為技術負責人,主要負責一系列程序軟體的開發,比如衛星影像自動下載與處理程序、冰川邊界自動提取程序、冰川屬性自動計算程序等,同時負責任務調度和監控相關工作的進度,以及數據質量的檢查等工作。這次也是我第二次參與冰川編目的工作,此前的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工作,我也是技術負責人。

冰川編目主要運用光學遙感數據。但它有一個缺點,容易受到雲和雪的影響,阻礙冰川的準確識別。因此,我們需要在大量的影像中將沒有雲、沒有雪的數據挑選出來。比如從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簡稱「歐空局」)哨兵2號衛星在中國西部冰川區拍攝了近十萬景影像,我們需要從這裡面挑選出一兩千景質量最好的影像,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工作量。

調試各種程序最為難忘。若批量處理數據,我們需要把程序調試到沒有任何差錯,它才能一直24小時無故障不間斷運行。另一個就是檢查參與人員提交的數據。抽樣檢查數據發現較大偏差時,就需要重新返工,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鑒於整體工作進度很緊,這種情況的出現時會讓人非常頭疼。慶幸的是,最後我們克服困難把數據完成了。

澎湃新聞:剛剛聽您介紹,第二次冰川編目工作您也有參與,您覺得兩次編目工作相比有何變化,在技術上是否有更新?

郭萬欽:與第二次冰川編目時期相比,現在的數據資料非常充分。我國每年會發射眾多高解析度衛星,再加上歐美國家近幾年發射的衛星提供的數據也向世界各國免費公開使用。這次編目工作,我們主要使用的是歐空局的哨兵2號衛星影像。

在技術方面,我們採用了空間與時間解析度更高、質量更好的光學衛星遙感數據,最為關鍵的是數據解析度提高了。在第二次冰川編目工作的時候,所用的衛星影像解析度是30米,而這次我們所用的影像解析度為10米。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更精準地判斷冰川邊界的位置,實際上我們所用影像的解析度提高了9倍。

另一方面,歐空局提供的數據為每五天拍攝一次,相較於二次編目時期每16天拍攝一次的頻率,我們能夠獲取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數據。同時,我們編寫了接近全自動的影像下載與處理程序,在數據準備方面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也是我們第三次冰川編目工作能夠在一年多時間內快速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第二次冰川編目完成的時間(2007年至2014年),縮短了近六年。

澎湃新聞:第三次冰川編目工作有多少人參與,耗時多久?

郭萬欽:本項目共有18人參與,項目負責人是康世昌研究員。其中長期深度參與本項目的共七人。第三次冰川編目工作於2023年秋季開始,經歷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完成了第三次冰川編目的發布。

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將冰川邊界提取出來,並在GIS軟體里對邊界進行編輯,確保冰川邊界正好落在冰川邊上,這一項工作需要大量人力。我們在2024年8月份最終得到全國的冰川邊界。另外,還有一種邊界叫做「冰川分冰嶺」,也就是兩條相鄰冰川間的界線,做這項工作也花了大約半年時間。

澎湃新聞:第三次冰川編目目前得出了哪些結論,相比第一次冰川編目、第二次冰川編目,我國冰川發生了哪些變化?

郭萬欽:針對三次冰川編目的比較,2020年前後我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為4.6萬平方千米,冰川總條數約為6.9萬條。與第一次我國冰川編目相比,20世紀60年代至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26% (每十年4.8%),約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與第二次我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每十年5.2%),這也表明最近十餘年我國冰川已進入快速退縮階段。

從上述數據來看,從1960年代到2020年間,我國已經有四分之一的冰川面積已經完全消亡。另一方面,冰川萎縮速度的區域差異明顯,比如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東南部區域,氣候變化比較劇烈,冰川消融速率也快,冰川面積萎縮率在40%左右。但藏北高原地區的冰川消融速率會慢很多,比如西昆崙山主峰地區、阿爾金山、喀喇昆崙山等地區,冰川面積萎縮率都在10%及以下。總的特徵,以藏北高原地區為中心,冰川面積萎縮速度以環狀向外圍逐漸增加,越往外圍區域平均海拔越低,冰川萎縮幅度也越大。

澎湃新聞:我們注意到,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同時還編製了面積小於1萬平方米、處於消亡狀態的殘餘冰體,總數量約3萬條。為什麼會將這一類冰川納入編目?

郭萬欽:當前從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斑塊就是冰,而不是積雪,但作為冰川應該具有的特徵並不明顯。「冰川」一個重要特徵是「處於運動狀態」,但這些「殘留冰體」很快就會消亡,運動特徵並不明顯。秦大河院士為此提出了「殘留冰」這個名詞。

雖然單個「殘留冰」儲量不多,但是它數量大,說不定幾萬條也能相當於一條大冰川。把這類冰體包括進來,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我國冰川的分布和狀態。

澎湃新聞:時隔十年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發布,您認為有什麼意義?另從世界觀來看,它又有什麼意義?

郭萬欽:這次的冰川編目更新工作主要是用於掌握我國冰川最新的分布狀態,同時結合以前的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冰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也是我們這次冰川編目工作最關鍵的作用。另外,冰川編目也服務於其他部門,比如自然資源部的冰川資源管理需要依賴冰川編目進行,水利部門也會以冰川編目數據為輸入項之一,模擬和監控有冰川流域河流徑流的變化情況。這些工作都需要以最新的冰川編目數據為參考或者輸入數據。

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下一步也會進行全球共享。在發布會上,我也提到世界冰川編目發起於1955年,1989年發布首版世界冰川目錄(15.9×106km2),目前最新的RGI7.0版是於2020年發布。其中的數據反映的主要是2000年左右的冰川狀態,而我們的數據更新至2020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的冰川數據已更新到最新狀態。中國的冰川面積大概是全球冰川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所以,這也給全球研究冰川、保護冰川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更新。

澎湃新聞: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冰川加速消融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從您觀測的數據來看,導致冰川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郭萬欽:全球氣候變暖目前仍然是冰川快速消融的主要原因。過去幾十年間全球氣溫的快速升高使大部分地區的冰川物質平衡線高度快速升高。物質平衡線高度與年均0℃等溫線大致相當,過去幾十年0℃等溫線快速升高,這也導致更大面積的冰川處於消融狀態,也使我國大多數冰川處於負平衡狀態,也就是冰川消融量大於積累量。

另外,人類活動中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落到冰川表面,使冰川表面不斷污化變黑,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大幅增加,也使冰川消融速率進一步提升。「這些都是近年來冰川處於快速消融狀態的主要原因」。

澎湃新聞:冰川發生變化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郭萬欽:冰川離大多數人類聚居點比較遙遠,冰川消融對這些區域人類社會的影響不是特別明顯。但冰川在我國西部乾旱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新疆的幾個盆地、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柴達木盆地等地區,冰川融水在河流徑流中佔比非常高,部分流域甚至能達到50%左右。

另一方面,冰川融水是這些地區河流的穩定補給源。有冰川的流域河流中夏季一直有水流存在,但沒有冰川的流域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一場暴雨一場洪水,長期沒有降雨的情況下河流會經常處於乾涸狀態。冰川的完全消失會對這些乾旱區河流下游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生產生活等產生巨大影響。

澎湃新聞: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野外科考工作?

郭萬欽:我本科專業學地質方面,到了碩士、博士後,我便一直在從事遙感、GIS相關的研究工作,實際上就是做「遙感技術」。自2011年開始,我經常去青海、新疆、西藏、甘肅等地進行野外科考作業。我個人主要關注的是位於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西北部的阿尼瑪卿雪山,我們已經在這座雪山上連續開展了十來年的冰川監測工作。每年的五至十月期間,我都會去幾次,去了之後就會覺得心情非常舒暢。

野外工作時,我經常會帶學生,包括參與冰川編目的科研人員去實地看看冰川。我需要帶他們現場看冰川是什麼樣子,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遙感影像上準確判斷一些地表是不是冰川。「沒有野外認識,沒有野外現場經驗,很多東西是腦子裡是沒有概念的。」

澎湃新聞:科考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從您自身經歷出發,您對青年同行有什麼寄語?

郭萬欽:目前,秦大河院士在努力推動國內各個高校開設《冰凍圈科學概論》這門課程,希望能夠以這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門學科。我想說的是,在未來的100年,我國西部的冰川仍然是大量存在的,冰川研究領域仍然可以大有作為,歡迎更多學子投入到這個專業,在親身體驗西部地區優美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夠做一些更有科學意義的事情。

(澎湃新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 天天要聞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慧安全與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該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將聯合相關創新主體,共同開展人工智慧安全研究與治理實踐,積極構築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蓋技術研發、風險評估、倫理審查、應急處置的全鏈條安全治理體系。「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全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我們在經歷、體驗與感受的同時...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 天天要聞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來新進展。近日,中國科研團隊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4.0」。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機」研製團隊負責人孔偉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系統可以有效縮短百比特規模量子計算機的研製時間和...
四川大學馬朗、程沖、羅紅團隊《AFM》可注射刺狀人工過氧化物酶複合水凝膠,用於生物適應性和協同對抗子宮內膜感染 - 天天要聞

四川大學馬朗、程沖、羅紅團隊《AFM》可注射刺狀人工過氧化物酶複合水凝膠,用於生物適應性和協同對抗子宮內膜感染

子宮內膜感染可導致急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持續炎症,嚴重時會導致不孕。子宮內膜感染的臨床管理主要依賴於及時的抗生素應用。然而,抗生素的過度和不恰當使用已經引發了耐葯菌的大量增殖,加劇了藥物耐藥性的危機。急需開發一種利用感染微環境有效對抗子宮內膜感染和促進子宮內膜修復的局部抗菌治療策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粉色預警!餘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報! - 天天要聞

粉色預警!餘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報!

最近,在河道邊散步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串串粉紅色的「葡萄」?這些可不是新奇植物,而是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的卵塊!小余兒提醒:發現粉紅色卵塊請立即上報!隨著近期氣溫攀升福壽螺即將進入全年最瘋狂的繁殖期如果您遇到上面這些「粉色葡萄串」千萬要注意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蟲子08:蜜蜂 - 天天要聞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蟲子08:蜜蜂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當中我曾經提到過,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經常見到的蟲子基本上都會成為我們的「玩具」,而蜜蜂,則是當時小男孩證明自己「勇敢」的蟲子之一。我小時候是長在市區的,很難接觸到蠍子、蜈蚣這種真正「兇猛」的蟲子,蜜蜂,已經算是頂級的了。
創新葯5月以來最新進展 - 天天要聞

創新葯5月以來最新進展

海外創新葯進展• 阿斯利康BTK抑製劑獲批新適應症:當地時間5月6日,阿斯利康宣布其BTK抑製劑阿可替尼與苯達莫司汀和利妥昔單抗聯合使用已在歐盟獲得批准,用於治療未接受過治療且不適合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的套細胞淋巴瘤(MCL)成年患者。
哥倫比亞神秘金屬球體引熱議:科學家發現疑似外星技術痕迹 - 天天要聞

哥倫比亞神秘金屬球體引熱議:科學家發現疑似外星技術痕迹

2025年5月,哥倫比亞小鎮布加的天空中曾出現一個以「非傳統飛行軌跡」移動的球形物體,引發全球關注。當地人稱其為「UFO」,而科學家通過對該物體的初步分析,發現其內部結構複雜且存在未知符號,進一步激發了關於「外星技術」的猜測。儘管官方尚未確認其來源,這一發現已在學術界和民間引發激烈討論。今年3月,多名目擊者...
標本「飛天」報告提速!深圳龍崗無人機醫療運輸網月底全覆蓋 - 天天要聞

標本「飛天」報告提速!深圳龍崗無人機醫療運輸網月底全覆蓋

5月8日,寶龍灣區未來科技園正式開園,標誌著深圳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域又邁出了堅實一步。由龍崗中心醫院與亞輝龍攜手打造的 「低空物流 + 集團檢驗中心」 創新成果在開園儀式上驚艷亮相,成為全場焦點。據悉,5月下旬,「無人機運輸社康標本」項目還將陸續開通7條航線,完成龍崗中心醫院下屬29個社康全覆蓋。今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