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流膿涕、
嗅覺減退、頭痛難眠……
罹患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
飽受這一系列癥狀困擾,
總在疑惑
「為什麼鼻炎總是反反覆復?」
但由於病因複雜,
這類慢性炎症的根治
成為全球醫學領域待解的難題。
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張羅教授團隊、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建斌副教授團隊聯合攻關,發現導致該疾病反覆發作的「幕後黑手」——一類全新的記憶性CD8⁺ T細胞,找到了難治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反覆發作的全新免疫學機制。
上述發現以《表達顆粒酶K的CD8⁺ T細胞促進複發性氣道炎症疾病》為題,於日前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這一發現有望揭示新藥物靶點和全新作用機制,為改變慢性鼻病乃至其它過敏性疾病的治療格局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
我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超2000萬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鼻病。隨著空氣污染、過敏源的增加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地區,慢性鼻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慢性鼻炎未得到有效治療時,常常會發展為鼻息肉。過敏性鼻炎、環境污染、長期接觸有害氣體等因素,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此外,現代人生活壓力加大、免疫功能失調等,也使得鼻息肉的發生更加普遍,且患者的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慢性鼻炎和鼻息肉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還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超 2000 萬,手術後鼻息肉複發率高達 60% 。該類疾病癥狀干擾患者日常生活,術後易複發,尋找治療新靶點是困擾全世界基礎醫學研究者和臨床醫生的難題。而以往研究常局限於描述性病理分析,缺乏深入的體內細胞功能和機制研究。
十年攻關揭示鼻病頑疾的免疫學機制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解決數千萬患者的「呼吸之痛」,清華大學的基礎科研團隊和北京同仁醫院的臨床團隊經過近十年不懈探索,最終發現了個中關鍵:一群不同尋常的記憶性CD8⁺ T淋巴細胞。
上述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病人的鼻息肉組織,發現了記憶性CD8⁺ T淋巴細胞不表達傳統的顆粒酶B卻分泌顆粒酶K,並且在每次疾病複發時都會出現在息肉組織。這些T細胞似乎識別了過敏原和進入呼吸道的病原成分。重要的是,顆粒酶K不需要抗體就可以直接激活身體里的補體系統,加重組織細胞損傷,使炎症反應愈演愈烈。更為棘手的是,這些分泌顆粒酶K的細胞尤其「活躍」,會源源不斷地從外周血奔赴鼻組織,循環往複,生生把小病拖成「老大難」,讓鼻竇炎反覆發作,難以治癒。
開創性研究或將改變治療格局
基於這些重要發現,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通過抑制顆粒酶K來治療疾病的可能。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清除或抑制CD8⁺ T淋巴細胞中的顆粒酶K,可以顯著減輕炎症,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這些結果表明,顆粒酶K和分泌這一物質的記憶性CD8⁺ T細胞是難治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複發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成為預測這類疾病進展和治療響應的重要生物標誌物。
「我們的研究表明,顆粒酶K將成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及相關過敏性疾病的全新治療靶點。」祁海教授表示,「清華大學與北京同仁醫院的聯合研究已經篩選出針對顆粒酶K的候選抑製劑,並在積極推進藥物研發。未來,隨著技術轉化的推進,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真正應用於臨床,造福全球患者。」
這一突破性研究不僅為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也可能為其他過敏性疾病的防治帶來深遠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針對顆粒酶K的靶向治療方案,或將成為改善鼻病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突破。(鄧暉)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繼續滑動看下一個輕觸閱讀原文

江蘇省科協向上滑動看下一個
原標題:《鼻竇炎為何反覆發作?我國科學家揪出背後「真兇」》
閱讀原文
來源:江蘇省科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