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英偉達的首個"量子日"活動上,ceo黃仁勛以罕見謙遜姿態開場:"這可能是商業史上首次,有ceo主動邀請世界驗證自己的誤判。"
這番自嘲式開場,揭開了這位gpu霸主對量子計算態度的重大轉變——他正式收回了今年1月"量子技術15年內難實用"的論斷,轉而將量子初創公司與英偉達早期發展軌跡對標:"我們耗費20年構建軟硬體生態,而量子領域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蛻變。」
黃仁勛承認,發表導致行業股票暴跌的評論時,他並不知道已有量子計算公司上市:"我第一反應是,我不知道它們已上市了。量子計算公司怎麼可能上市呢?"
量子計算行業旨在利用亞原子粒子的獨特屬性,以比傳統半導體電子設備快得多的速度處理數據。由於構建實用系統的複雜性,該領域仍處於實驗階段。除了新興的量子公司外,微軟公司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在努力為量子系統尋找實際用途。
這場匯聚d-wave、ionq、rigetti等上市公司,以及psiquantum、quantinuum等16家頂尖量子企業的行業峰會,展現出英偉達的戰略縱深。英偉達還宣布在波士頓建立量子-ai融合研究中心,配備最新blackwell架構ai伺服器集群,為哈佛、mit等學術機構與企業搭建協同創新平台。此舉展示出黃仁勛的深層考量:目前全球97%的量子模擬依賴傳統超算完成,而英偉達gpu正是這些「量子孵化器」的核心引擎。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cuda quantum平台的進化,這種軟硬體協同創新恰似當年gpu顛覆遊戲產業的路徑。正如黃仁勛所言:「量子黎明需要經典計算的'腳手架',而我們的使命就是成為過渡時代的橋樑建造者。」
技術競速:實用化曙光初現
儘管量子計算自費曼1982年提出構想以來,尚未在現實問題上全面超越經典計算機,但突破跡象頻現。ionq展示的36量子比特系統通過ansys軟體模擬人工心臟泵流體動力學,性能提升12%;其與阿斯利康合作的分子模擬實現20倍加速,預計年底推出的64量子比特系統可將醫療設備研發周期壓縮40%。更值得關注的是,英偉達與quantinuum合作的混合架構,使製藥企業在量子模擬中實現每核小時成本降低58%。
d-wave首席執行官艾倫·巴拉茨則帶來更具爭議性的突破:其量子退火技術在優化日本ntt docomo的5g基站調度時展現獨特優勢,紐約flatiron institute研究所的驗證實驗雖在微小算例中顯示經典張量網路技術稍佔優勢,卻反向劃定了量子優勢的邊界。"這項經《自然》子刊認證的研究,為實用量子霸權提供了新坐標。"巴拉茨強調。
範式之爭:計算本質的哲學思辨
在圓桌論壇上,關於量子設備本質的論戰白熱化。黃仁勛拋出靈魂拷問:「當人們期待量子計算機能疾速運行excel、駕馭《孤島危機》,我們是否該重新定義『計算機』的概念?」對此,pasqal ceo洛依克·亨利特提出「量子處理器」的折中定義;quantinuum ceo拉吉夫·哈茲拉則聚焦產業轉化,在環保製冷劑研發、無鉑催化劑制氫等領域建立混合工作流。
哈佛物理學家米哈伊爾·盧金的觀點更具前瞻性:「量子設備是範式革命的科研儀器,就像掃描隧道顯微鏡的誕生源於量子隧穿效應,當前對非平衡態系統的量子模擬,可能在未來五年催生難以預見的產業變革。」
當被問及量子計算是否威脅英偉達時,黃仁勛展現出科技哲學家的洞察:「正如我們曾誤判gpu將全面替代cpu,現在明白計算生態需要多元架構共存。」他透露,英偉達正在研發能同時調度百萬量子比特和gpu集群的「超級異構系統」,這種架構或將在2030年前重塑ai訓練、氣候模擬等領域的規則。(騰訊科技特約編譯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