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最熱門題的就是汽車智駕,但不管是車企說的全民智駕,還是遙遙領先的高階智駕,現階段的智駕,智駕水平越高事故率可能更高,大家相信嗎?
就拿 2025 年春節假期來說,某品牌車主在朋友圈炫耀 「開車睡覺、刷劇、甚至打遊戲」 這些 「智駕神操作」 的視頻,引發全網聲討。可同一天,泉南高速就發生了一起因濫用輔助駕駛,導致 2 死 1 傷的慘劇。
而且在 2025 年春節期間,某品牌用戶累計使用智駕功能行駛 1.43 億公里,其中 41.8% 的里程完全由系統接管。但同一時段內,因濫用智駕導致的事故較 2024 年同期增長近 50%。像浙江台州的剮蹭事故,車主金某全程低頭玩手機,放任車輛偏離車道撞擊護欄;還有衡陽高速慘案,駕駛人開啟輔助駕駛後分心,車輛沖入施工區致 2 人死亡。這樣的數據和案例,真的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智駕。
為啥會出現這種智駕水平越高,事故率卻越高的反常現象呢?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先說說咱們用戶自身,很多人對智駕系統存在嚴重的錯誤認知,還經常違規操作。調查顯示,僅有 25% 的購車者接受過完整智駕培訓,41% 的消費者甚至從未了解過智駕系統的操作邊界 。不少車主在使用智駕功能時,覺得自己徹底解放了,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湖南男子,開車時依賴智駕系統,竟然直接睡著了。還有些車主在智駕過程中玩手機、刷劇,完全忽視了自己才是駕駛安全的最終責任人。
車企這邊也有很大責任,在宣傳和培訓方面做得太不到位。宣傳時,各種誇大智駕功能,什麼 「解放雙手」「自動駕駛」 這些誘人的話術頻出,可出了事就強調智駕只是輔助,這不是誤導消費者嗎?而且,很多車企在銷售車輛時,對智駕功能的培訓嚴重缺失,某品牌銷售甚至私下透露,培訓時只教消費者如何啟動智駕,卻絕口不提其中的風險。另外,部分車企為了規避責任,在事故調查時,拚命強調是用戶未握方向盤,可他們自己設計的系統卻允許長達 30 秒的脫手檢測間隔,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還有法律層面,目前對智駕事故的責任劃分還不夠明確。就拿深圳的某起事故來說,交警判定車主全責,但車主卻質疑是智駕系統未識別障礙物才導致事故發生,雙方各執一詞,可由於法律沒有清晰界定,很難判定責任歸屬。這種法律上的模糊地帶,不僅讓消費者感到迷茫,也讓車企在責任承擔上存在僥倖心理。
雖然現在智駕存在這些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它。智駕本身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它的初衷就是為了提升駕駛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只要我們能解決當前存在的用戶認知、車企宣傳和法律界定等問題,智駕的安全性肯定能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智駕的發展,既不能盲目追捧,忽視其中的風險;也不能因噎廢食,對它的未來失去信心。相信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用戶意識的提高以及法律法規的健全,智駕一定能成為我們安全出行的得力助手,讓我們的出行更加輕鬆、安心 !
最後,大家對於現階段的智駕還有什麼想要說的,評論區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