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吃飯就能獲取輔酶Q10?並非異想天開,中國科學家創製輔酶Q10水稻

2025年02月14日00:30:36 科學 4956

未來吃飯就能獲取輔酶Q10?並非異想天開,中國科學家創製輔酶Q10水稻 - 天天要聞

未來吃飯就能獲取輔酶Q10?並非異想天開,中國科學家創製輔酶Q10水稻 - 天天要聞

說到輔酶q10,大家一定不陌生。它被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臨床上主要治療心血管病等;作為最受歡迎的膳食補充劑之一,它可以緩解體力疲勞、抗氧化、輔助降血脂和增強免疫力。

人們每天從肉魚蛋等食物中可獲取3-5毫克輔酶q10,但作為中國人傳統主食的水稻、小麥等穀物主要合成輔酶q9。如果每天從米飯中也能獲取輔酶q10,將是一個高性價比且環境友好的選擇。

如今,這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辰山科學研究中心陳曉亞院士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合作,創製了合成輔酶q10的水稻新種質。儘管創製輔酶q10小麥難度更高,也取得了可喜進展。

北京時間2月14日,這一重要原創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同步對該成果進行了亮點點評。

【為何有的物種合成輔酶q10,而水稻合成輔酶q9?】

其實,人類自身可以合成輔酶q10,但20歲後含量逐漸降低,此外服用他汀類藥物也會影響輔酶q10合成。

在中國,「葯食同源」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由於日常飲食中輔酶q10來源並不多,人們主要通過食用牛肉、蛋類、魚類、堅果、橘子、西蘭花等獲得輔酶q10

為什麼有的物種合成輔酶q10,而水稻合成輔酶q9呢?科學界對於該合成分子機制一直不清楚。

陳曉亞院士長期從事植物代謝研究,一直關注被稱之為維生素q的輔酶q,而這一問題正是該領域繞不過去的重要問題。

「如果沒有上海辰山植物園,很難想像如何獲得134種不同科屬的植物樣品,其中有的是野生植物,還有的是進化比較早的植物。」陳曉亞告訴解放日報記者。

正是得益於這一豐富的植物資源,研究團隊採集了苔蘚、石松、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67個科134種植物樣品,通過檢測各物種輔酶q類型及系統分布特徵,發現輔酶q10是被子植物的祖先性狀,70%的檢測物種仍然合成輔酶q10,而禾本科、菊科和葫蘆科植物等主要合成輔酶q9,從而解析了植物輔酶q合成分子機制。

【老百姓何時可以吃上輔酶q10稻米?】

能否通過基因編輯,創製出輔酶q10水稻?

這並非天方夜譚。作為一種高效安全的作物改良技術,基因編輯的植物不含外源基因、遺傳穩定,近年來在發達國家發展迅速。

「最難的是要找尋關鍵氨基酸位點,再通過基因編輯,就能拿到輔酶q10水稻。」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辰山植物園許晶晶副研究員告訴解放日報記者,她找了幾年,經陳曉亞院士點撥從進化角度去考慮,這才「柳暗花明」。

科研團隊通過對1000多種陸生植物輔酶q的進化分析和機器學習,確定了5個關鍵的氨基酸位點,再通過精準編輯,創製了輔酶q10佔比75%的水稻,籽粒中輔酶q10含量達5微克/克。且無需改變種植條件,輔酶q10水稻的生長和產量均不會受影響。

有意思的是,由於輔酶q10本身抗氧化,比較耐受蒸煮。因此,每天從100-150克輔酶q10水稻中可補充一到兩毫克輔酶q10,接近肉類水平。

未來吃飯就能獲取輔酶Q10?並非異想天開,中國科學家創製輔酶Q10水稻 - 天天要聞陳曉亞院士(右二)在田間觀察水稻新種質

許晶晶特地把輔酶q在陸生植物中的演化圖貼在了醒目處。科研團隊把進化和育種相結合的新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黃三文認為,這項突破性研究為開發富含輔酶q10的功能性水稻品種打開了通路,有望為人類提供新型膳食營養來源。

老百姓何時可以吃上輔酶q10稻米?據介紹,科研人員正積極推進,除了進一步提高水稻中的輔酶q10含量,還將嘗試創製輔酶q10生菜等。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太萌了!濟南大明湖裡的一對黑天鵝,帶小寶寶出來遛彎啦 - 天天要聞

太萌了!濟南大明湖裡的一對黑天鵝,帶小寶寶出來遛彎啦

25日,在濟南大明湖南岸,一對黑天鵝「夫婦」帶著剛出生的五隻小天鵝在湖面游弋。五隻小天鵝長著灰色的絨毛,緊貼著父母游來游去,累了還會爬到大天鵝的背上休息,十分可愛。附近一位女遊客講,她發現黑天鵝已經兩三周了,昨天第一次看到有小天鵝。
《心智對話》:中華文明範式,恰好與AI所需的科學方法論高度契合 - 天天要聞

《心智對話》:中華文明範式,恰好與AI所需的科學方法論高度契合

橫空出世的Deepseek進一步激起了人們對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熱情。如何看待使AI走向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如今的人工智慧距離AGI有多遠?中華文明能否為AI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啟示?3月26日,觀察者網科創類談話節目《心智對話》以「AI與國運:中華文明與人工智慧的歷史性相遇」為主題,邀請了北京郵電大學智能科學技術中心...
多隻斑海豹現身山東長島海域 - 天天要聞

多隻斑海豹現身山東長島海域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煙台3月26日電 (記者 王嬌妮)伴隨3月的春風一同抵達山東長島的,還有被譽為自然界「天生旅行家」的斑海豹。記者26日從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獲悉,近期工作人員在長島海域監測到20餘只斑海豹的蹤跡,它們活躍在廣闊海
Nature Biotechnology | 「五通道」解鎖「二十二蛋白」:細胞成像技術迎來指數級飛躍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五通道」解鎖「二十二蛋白」:細胞成像技術迎來指數級飛躍

引言構成我們身體的無數細胞內部,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精密運作?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就像手持不同顏色濾鏡的攝影師,每次只能透過一種濾鏡觀察細胞的一個側面。想要了解細胞的全貌,就不得不進行多次拍攝,這不僅耗時耗力,還難以捕捉到瞬息萬變的生命活動。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種「魔法相機」,能夠一次性拍攝出細胞的「彩色全...
兩大主題受關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迎議程最密集一天 - 天天要聞

兩大主題受關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迎議程最密集一天

今天,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進入到第二天,也是活動安排最多的一天,人工智慧、能源綠色轉型等話題成為中外嘉賓關注的焦點。總台央視記者 唐蕾:今天是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議程最密集的一天,共有21場分論壇、圓桌會、對話會等活動將在這裡舉行。
我國在南極阿蒙森海域重力柱取樣成功,獲最長沉積岩芯 - 天天要聞

我國在南極阿蒙森海域重力柱取樣成功,獲最長沉積岩芯

IT之家 3 月 26 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第 41 次南極考察隊在阿蒙森海進行大洋考察期間,除了對該海域開展常規調查研究外,還利用長柱狀活塞重力柱取樣器進行重力柱取樣作業。本次取樣獲得了目前我國在南極阿蒙森海海山區域最長的沉積岩芯,可用於揭示阿蒙森海古海洋與古環境演化。據介紹,長柱狀活塞重力柱取樣器,...
官方確認!「猻尚香」去世 - 天天要聞

官方確認!「猻尚香」去世

3月24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張貼公告稱,3月14日凌晨,兔猻「猻尚香」因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去世。「猻尚香」是一隻雌性兔猻,2019年於西寧市大通縣救護。3月初,工作人員發現它食慾不佳,為其調整飲食結構,並通過添加益生菌改善其消化狀
高空墜物威力巨大 如何科學防範?一文詳解 - 天天要聞

高空墜物威力巨大 如何科學防範?一文詳解

據「平安巴州」消息,3月25日11時許,巴州區迴風街道某小區一男子被高空墜物砸中頭部受傷倒地。經查,江某 、吳某某在該小區4棟1單元21樓進行裝修作業時,因焊接操作失當,致使一塊方鋼掉落,砸中正在該單元樓下駕駛三輪車的楊某頭部,致楊某經搶救無效死亡。高空墜物威力巨大,該如何防範?平時,要對高層建築物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