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里,北方冰天雪地,北方人似乎天生就該更耐寒。可今天咱要說的,絕對能顛覆你的認知——科學分析表明,北方人真的不如南方人抗凍!
這就像聽到北極熊居然怕冷一樣讓人驚訝,很多北方常年身處冬天-20°C氣溫下的北方大老爺們肯定不服。覺得南方人那單薄的小體格子怎麼可能比北方人更抗凍?其實還真的不一定。
生理指標與環境適應研究
有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不同氣候環境下的人群,基礎代謝率會有所不同。南方地區冬季相對濕冷,一些針對南方人群的代謝研究發現,他們在冬季的基礎代謝率相對較高,身體能夠更積極地通過代謝產熱來維持體溫。
這可能是因為長期處於相對低溫且無暖氣的環境中,身體逐漸適應並提高了代謝水平以應對寒冷,相比之下,北方人由於有暖氣等取暖設備,在冬季基礎代謝率的提升不那麼明顯。
有研究對生活在廣州和哈爾濱的人群進行基礎代謝率測試,在冬季時,廣州人群基礎代謝率平均比哈爾濱人群高出約 5% - 10%。這意味著南方人在冬季身體自身產熱維持體溫的能力相對較強,可能更有助於抵禦寒冷。
血管反應性研究也對南方人更抗凍提供了論據支持,相關醫學實驗顯示,南方人在面對溫度變化時,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反應更為靈活。在低溫刺激下,南方人的血管能夠更迅速地收縮,減少體表血液流量,降低熱量散失;而在溫度回升時,又能較快地舒張,恢復正常血液循環。這體現了南方人血管系統對寒冷環境的良好適應性,有助於在寒冷環境中保持身體核心溫度的穩定,增強了抗凍能力。
一項針對南方和北方人群在低溫刺激下血管反應的實驗顯示,將受試者置於 10℃環境中 15 分鐘後,南方人群手指皮膚血管的收縮幅度比北方人群平均高出 15% - 20%。這表明南方人血管在低溫下的收縮能力更強,能更有效地減少體表熱量散失。
同時,濕度適應性也對禦寒抗寒能力有影響。南方冬季濕度普遍較高,通常在 60% 以上。有環境生理學研究指出,在高濕度環境下,人體熱量散失的速度比在乾燥環境中更快,因為水分的導熱性比空氣好。南方人長期生活在這種濕冷環境中,身體逐漸適應了在高濕度下的熱量調節,能夠更好地應對因濕度導致的寒冷感,維持體溫穩定。而北方冬季空氣乾燥,濕度一般在 30% 以下,北方人對乾燥寒冷的適應方式與南方人不同,在應對濕冷環境時可能相對不那麼適應。
雖然南方冬季氣溫相對北方較高,但晝夜溫差和季節內溫度波動較大。氣候學和人體適應性研究發現,南方人長期經歷這種溫度的快速變化,身體的溫度調節系統更加靈活和敏感,能夠更有效地應對不同程度的寒冷刺激。相比之下,北方冬季氣溫雖然更低,但相對穩定,北方人的身體在應對溫度劇烈變化方面的鍛煉相對較少。
生活習慣與健康大數據
從飲食角度來看,南方飲食相對清淡,以蔬菜、水果、魚類等為主,富含維生素 C、D 和 ω-3 脂肪酸等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對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和免疫力有一定幫助。從健康調查數據來看,南方人群在冬季因寒冷相關疾病的發病率與北方人群有所不同,南方人在濕冷環境下,感冒、凍傷等疾病的發生率並非高於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寒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根據氣象部門和醫學機構聯合研究,當南方氣溫在 5℃左右,濕度達到 80% 時,體感溫度可能接近 0℃甚至更低。在這種環境下,南方地區冬季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發病率與北方冬季供暖期間因室內外溫差大導致的同類疾病發病率相近,說明南方人在濕冷環境下身體對寒冷的適應和抵禦能力並不弱於北方人在乾冷且溫差大環境下的表現。
有研究對西伯利亞土著以及其他地區人群進行基因分析,發現與耐寒相關的 UCP1、ENPP7 與 PRKG1 基因4。雖然不能直接對比南北方人,但從側面說明基因與耐寒性有關,南方人在長期濕冷環境下,可能也存在基因層面的適應性變化,只是相關針對性研究數據還較少。
同時由於南方冬季相對溫和,人們戶外活動相對較多。運動醫學研究表明,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和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在寒冷環境中能夠更好地產生和保持熱量。一些體質監測數據顯示,南方人在冬季的身體活動水平總體上高於北方人,這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抗凍能力。
南北方的冷法,區別很大
有說法認為「南方冷是魔法攻擊,北方冷是物理攻擊」。北方的寒冷主要體現為氣溫低,在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常常能達到零下十幾攝氏度甚至更低,極端情況下能達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這種低溫就像 「物理攻擊」 一樣,直觀而強烈,是一種乾冷的狀態,空氣濕度通常較低,一般在 30% 以下。
乾燥的空氣使得熱量更容易通過熱傳導的方式從人體散發出去,讓人感覺皮膚表面很冷,但衣物等保暖層一旦阻擋了冷空氣與皮膚的直接接觸,保暖效果會比較明顯。
南方冬季氣溫相對較高,一般很少會低於零下 10 攝氏度,但濕度較大,通常能達到 60% 以上,有時甚至能達到 80%。高濕度使得空氣的導熱能力增強,身體散發的熱量會更快地被潮濕的空氣帶走,而且濕氣會滲入衣物等保暖層,降低保暖效果,讓人感覺寒冷是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的,彷彿能穿透衣物和皮膚,直達骨髓,就像 「魔法攻擊」 一樣,無孔不入。
北方冬季多刮西北風,風勢較大且較為乾燥。凜冽的寒風會加速人體表面的空氣流動,從而加快熱量散失,讓人感覺寒冷刺骨。不過,由於空氣乾燥,風雖然大,但不會像在南方那樣帶著濕氣往身體里鑽,主要是通過加快熱量傳導和對流來讓人感覺冷,屬於比較直接的物理作用。
南方的風雖然相對北方來說較小,但在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即使是微風也會讓人感覺寒意更重。因為潮濕的風會將更多的冷濕氣傳遞到人體表面,增強了寒冷的滲透感,這種冷加上濕氣的作用,會讓人覺得比實際溫度更冷,給人一種 「魔法攻擊」 的感覺。
當然,南方人更抗凍只是基於數據分析的一種普遍的說法,不能一概而論,個體的抗凍能力還受到遺傳、健康狀況、運動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無論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有抗凍能力強和弱的個體。
此外,北方的室內外溫差較大,人們在室內穿著輕薄的衣物,外出時則需要穿上厚重的棉衣、羽絨服等。這種頻繁的換裝和巨大的溫差變化,可能會讓身體的調節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相對遲鈍。相比之下,南方的室內外溫差較小,人們在穿著上的調整相對較小,身體的溫度調節系統始終處於較為活躍的狀態,能夠更好地應對外界溫度的變化。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是著裝習慣。北方人由於冬季寒冷,往往會選擇厚重、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對輕便、保暖又透氣的衣物需求相對較低。而南方人在選擇衣物時,更注重輕薄、保暖且透氣的材質,以應對濕冷的氣候。這種著裝習慣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北方人在寒冷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南北方人抗凍能力的差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氣候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無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合理地採取保暖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強對寒冷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