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吳先生,中國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一款大語言模型驚艷全世界。您怎麼看這款中國產品?
特約評論員 吳蔚:這幾天我仔細留意國際輿論場對DeepSeek橫空出世的各類評價,從媒體觀點到網民留言,讓我有強烈的既視感。上一次引發這般現象級傳播、國際性探討的事件,是去年12月中國兩款六代機驚艷亮相以及TikTok Refugee(難民)湧入中國互聯網。這首先給我帶來的思考是Made in China的含金量正在歷史性地提高,其次便是我反覆在評論中提及的一句話:在百年變局之中,我們沒有退路,唯有攀登。
具體說到DeepSeek,作為一個文科生,我缺乏足夠專業的知識去評價它。於是我請教了一批相關專業領域的朋友。他們給我出了一個主意,用同一個問題去考問不同的大語言模型,然後將結果發給我看。這個問題是:你知道深圳衛視的吳蔚嗎?設置這個提問的底層邏輯是:我是最知道我自己是誰的。
那麼當我橫向對比了多款中國大語言模型的答案之後,誰的答案讓我最滿意呢?實話實說,是DeepSeek。它不僅準確描述出我的身份與職業定位、歸納出我在互聯網輿論場上的主要觀點與研究方向,更將我的評論風格與影響力進行了相對客觀的評價,更是基於開源數據合理推測出我從事電視評論員的年份。
最令我驚訝的還在於,DeepSeek將它的整個推理過程巨細無遺地展現給我看,讓我得知,它在檢索深圳廣電集團主持人名冊時,並未發現我的名字,但是卻能在互聯網輿論場上頻繁看到我的公開發言與各類節目,於是推測我是一名評論員與特約嘉賓。
是的,將推理過程展現在用戶面前,是DeepSeek不同於市面上大部分競品的一個主要特徵,這首先是一種技術自信、道路自信,也是一種開源信仰。我個人認為,DeepSeek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追求「新質生產力」的最新註腳。
直新聞:DeepSeek的問世甚至一度讓大洋彼岸的美國股市科技板塊重挫下跌。那麼您如何評價DeepSeek誕生的意義?
特約評論員 吳蔚:要談及DeepSeek誕生的意義,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
首先是技術面,DeepSeek重新定義了AI研發的路徑,實現了技術突破、點燃了效率革命。DeepSeek的V3版本以557.6萬美元的訓練成本、278萬GPU小時的資源消耗,實現了與ChatGPT-4o版本等國際上頂尖競品的相近性能,訓練成本卻只有二十分之一。通過演算法優化、工程創新與數據精篩,DeepSeek大幅降低了算力依賴,雄辯地證明了「小規模硬體+極致工程優化」的可行性。
其次是行業面,DeepSeek重塑了AI市場生態與商業邏輯,打破了西方定義的「算力無限主義」神話。進一步地講,DeepSeek以另闢蹊徑的方式捅破了「大模型訓練必須以重資產投入」的商業泡沫,以一種「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方式推進了AI普惠的歷史進程,讓錢包不夠深的中小型企業乃至個人用戶得以邁入AI世界的門檻,激發了行業的創新生態。
然後是倫理面,DeepSeek的橫空出世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AI發展範式,也是對技術開源精神的皈依。正如我前面提及的,DeepSeek不僅大大方方地將推理過程展現給每一位用戶看,更是像當初安卓系統那般擁抱開源策略,通過「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技術社區,進一步讓DeepSeek的應用場景泛化至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是久違的「技術民主」思維,在眼下這個單邊主義橫行的國際生態中,樹立開源的技術導向顯得更加可貴。
最後是國際面,DeepSeek的亮相衝擊了美國引領的「單邊數字革命」,推動了全球AI話語權轉移。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由英偉達、微軟、OpenAI等美國矽谷大廠營造的技術閉源、高成本AI生態讓國際間先進技術博弈日趨白熱化。疊加美國新一屆政府的「孤立主義」傾向、科技戰金融戰貿易戰工具,讓大國博弈深入到尖端科技領域。DeepSeek的可貴之處恐怕在於,它誕生於中國,這是一個被美國針對性制裁、禁運多年的中國。可即便如此,以「深度求索」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本土企業以技術引領、以產品說話,把握了「新質生產力」的定義權、重塑了「先進AI研發」的話語權。這是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好的踐行。
當然,我也有必要指出,DeepSeek目前放出的R1版本仍在迭代,大家目前使用到的肯定不是一個完美的終極產品。我在DeepSeek上提問:你認為DeepSeek面臨什麼問題與挑戰?它非常清醒與客觀地指出了自己的不足。比如說在創意生成、專業領域、深度推理等方面存在短板,商業化路徑與生態的可持續性問題,以及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方面上面臨的挑戰。
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對DeepSeek的青睞恐怕並不僅僅源於它的優秀,更來自它的理智與清醒。
直新聞:另一方面,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沒有閑著,美國政府宣稱正在對DeepSeek展開國家安全調查,美軍也宣布禁止官兵使用DeepSeek。吳先生,您怎麼看美國官方對DeepSeek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它折射出了一種什麼取態?
特約評論員 吳蔚:客觀地說,儘管來自中國的DeepSeek確實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科技新浪潮,但要放諸人類科技革新史的汪洋大海中,這也不過是一朵浪花而已。我相信,尤其對美國矽谷這一系列「前浪與後浪」的大廠而言,他們對「後浪驚濤拍岸」這一幕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他們這些年一直是「造浪者與弄潮兒」,我也相信他們應該展現出專業主義的一面,那就是客觀承認DeepSeek的先進性與開創性,以一種專業主義胸襟去迎接來自同行的「舉手提問」。
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十分遺憾地看到,美國科技產業界正在與美國政界、華爾街資本形成某種類似於「科技神教」的利益共同體。美國政府提供政策便利、使用國家工具,以「國家安全泛化」為切入點去打壓美國科技產業界的競爭對手,更是將專業主義與技術本位讓位於民族主義敘事與美國至上邏輯。
如果我們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去審視地球上發生的每一件科技革新,那應該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起立鼓掌的。可現實卻也是殘酷的,人類在擁抱先進生產力的過程中,正在陷入某種零和博弈。在我看來,「只准美國引領,不準中國超車」的思維是有毒的,它在更大的歷史尺度上,束縛了人類文明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春節前夕,我看到美國某AI大廠的高管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電視欄目上大談所謂「這場競賽是關於我們是否會擁有民主的人工智慧」。老實說,我忍不住笑了。閉源AI大廠怒斥開源AI小廠「不民主」,這恐怕是民主被黑得最慘的一次。很遺憾,越發不自信甚至是有些自卑的美國,越來越不像那個「在商言商」、「在技術論技術」的美國了。圍繞中美技術博弈的認知作戰早就打響了,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另一方面,美軍宣布禁止官兵使用DeepSeek,我個人認為,這裡面涉及到信息安全與數據主權領域的邊界界定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問題,對於中美兩國來說,需要攜起手來,它需要的是頂層設計與戰略溝通。
作者丨吳蔚
排版丨盤思儀
編輯丨郭永佶
審校丨曾子瑾
監製丨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