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專家解讀

2024年11月30日09:30:47 科學 2063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6日報道稱,隨著近日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日漸嚴峻,美俄兩國航天局已要求宇航員採取一系列緊急應對措施。目前,國際空間站里有3名俄羅斯宇航員和4名美國宇航員。

報道稱,國際空間站的漏氣問題於2019年首次被發現,已經持續5年。但從今年開始,漏氣速度「出現暫時性加快」。根據美國航天局10月底發布的報告,目前國際空間站存在4處裂縫以及50處「令人擔憂的隱患」,每天有超過正常標準2-2.5磅(約合0.9-1.1千克)的空氣泄漏。今年4月,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泄漏速度一度達到每天約3.7磅(約合1.7千克)。隨後俄羅斯宇航員用密封劑和打補丁的方法覆蓋了所有已知裂縫,之後每天的空氣泄漏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但仍沒有停止。美國航天局監察長辦公室已將國際空間站的風險評估等級提升至最高。美國航天局在本月14日發表的聲明中透露,由於疑似裂縫非常小,肉眼不可見,而附近密布支架和管道,宇航員很難將工具伸入這些區域,從而增加了尋找空氣泄漏點的難度。

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專家解讀 - 天天要聞

根據美國航天局初步調查,問題很可能出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與貨運飛船對介面的轉移通道上。目前,美俄雙方均要求太空中的宇航員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存在泄漏問題的轉移通道必須始終保持密封,只有運送補給的貨運飛船與「星辰」號服務艙對接時才會臨時打開。美國航天局也已要求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載人「龍」飛船增加臨時座椅,以備緊急撤離之需。

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專家解讀 - 天天要聞

國際空間站最初設計的使用年限是15年,隨後延期服役至2020年,如今超期服役了近10年,部分設備的使用壽命明顯超過了原先的設計期限。根據美國航天局的報告,國際空間站上有588個部件超期服役。美國「太空」網站稱,俄羅斯計劃於2028年退出國際空間站,而美國及其他合作夥伴則承諾將其運行到2031年。

專家解讀:國際空間站接近壽命末期 維修成本高

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漏氣問題會對國際空間站造成多大影響?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的看法。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 楊宇光:國際空間站已經接近壽命末期,隨著它的服役時間延長,用於維修的時間以及航天員花在維修上的整個的駐站時間會佔比越來越高。當它的維修成本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進行維修也就是不可接受的。

俄「星辰」號艙對國際空間站至關重要

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專家解讀 - 天天要聞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 楊宇光:從具體這次的案例來看,國際空間站的內部是由多個加壓艙組成的。如果不是在關鍵的節點位置的話,某一個艙段即使出現失壓,只要把它完全封閉,應當說是不影響整個空間站的整體運行的。但是俄羅斯的「星辰」號艙除了能夠供俄羅斯的航天員生活和居住以外,它還具有軌道保持以及變軌的能力。這個能力喪失的話,一旦有一些空間碎片,有可能會撞擊國際空間站的情況,那它就不能夠進行變軌,規避機動。 那這個對於空間站的安全來說是非常非常致命的。

國際空間站老化問題恐日益加重

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解決?專家解讀 - 天天要聞

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 楊宇光:目前國際空間站整體的漏氣的速率還在可控的範圍內,而且這個損失是可以由貨運飛船上行的這個物資來保證的。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由於空間站裡面有很多具有震動的一些部件,這些震動有反覆的應力的變化,會導致金屬的疲勞。在經過一定的壽命期以後,金屬材料就會失效,這是裂縫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現在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甚至目前的這些裂縫漏氣的問題有可能會威脅到航天員的安全。兩國對此採取了一個比較審慎和重視的態度。從保證航天員生命安全形度,這也是必要的。

(來源: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天4篇頂刊論文,上海基礎研究喜迎「開門紅」 - 天天要聞

一天4篇頂刊論文,上海基礎研究喜迎「開門紅」

今天凌晨,4篇來自上海的重磅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4項基礎研究重要成果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劉真、竺淑佳,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合成科學創新研究中心教授倪俊。基礎研究是推動科技發展與變革的原動力,是整個科學體系的...
12年揭秘植物「門衛」,上海科學家新發現再登《細胞》 - 天天要聞

12年揭秘植物「門衛」,上海科學家新發現再登《細胞》

紮根大地、無法自由行動的植物是如何從土壤中數以億計的微生物中,識別出哪些是對自己有益的共生「好友」、哪些是致病「敵人」的?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員團隊歷經12年研究,終於為解開這個曾困擾了全球植物學界幾十年的問題,找到了一些眉目。1月24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
未來的「錢學森」們大量歸國,美國送上神助攻! - 天天要聞

未來的「錢學森」們大量歸國,美國送上神助攻!

一批有望成為新時期「錢學森」「李四光」級別的華裔科學家已經或正在離開美國,回到中國的科研和教學一線,組建實驗室,大幅提高中國大學理工科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美國政府偏執的政策和由此形成的相關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疑的氛圍,為中國贏回這些寶貴人才做了神
植物如何精準識別「敵友」?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精準識別「敵友」?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

北京時間2025年1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研團隊在植物區分「敵友」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該研究有望提高作物的營養吸收,降低我國農業對化肥的依賴,實現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用於此項研究的早期陸生植物粗裂地錢(Marchantia paleacea),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將開展我國10萬人級腸道菌群相關研究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將開展我國10萬人級腸道菌群相關研究

「現階段,我們的個體常常同時會患有兩種或多種疾病,這一人類『共病』存在形態,是世界醫學所面臨的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院長王琦在今日舉辦的一場由2025微生態醫藥產業創新大會上表示,如何以創新模式解決這一難題,開展腸道微生態領域研究有一定必要性和迫切性。 腸道微生...
又一位!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陳婧離開美國,加盟清華大學 - 天天要聞

又一位!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陳婧離開美國,加盟清華大學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在美華人科學家「回國潮」還在加速。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月22日報道注意到,屢獲殊榮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區塊鏈專家陳婧已離開美國,全職加入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數字圖書館資料顯示,陳婧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塊鏈、智能合約、...
硬派SUV也能漂移?方程豹鈦3又有什麼新技術? - 天天要聞

硬派SUV也能漂移?方程豹鈦3又有什麼新技術?

近日,在牙克石中國汽車中心的冬季極寒試驗場,方程豹鈦3順利完成了低附著力路面漂移和硬派SUV在高附著力地面的漂移測試。這一成績不僅獲得了中汽中心的權威認證,更成為汽車行業的焦點事件,吸引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