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1月20日,《半島晨報》發文,說美國有個癱瘓的哥們兒,通過腦機介面技術重新動了起來,這事兒在網上炸了鍋,很多人都誇讚美國的科技牛逼。
但評論區卻有不少嘲諷意味拉滿的「中國成天在研究啥?」實際上,咱們中國也已經實現了腦機介面讓癱瘓病人下床,可卻沒幾個人關注,如今美國案例一出,倒是引得無數人口誅筆伐。
這確實也有一定客觀原因,現在信息量太大了。你打開手機,一刷就是一堆新聞、短視頻、搞笑段子……這叫信息過載。在這種情況下,像「癱瘓男子重新動起來」這種新聞,雖然很厲害,但也容易被其他更抓眼球的東西給淹沒了。比如說,一條狗跳舞的視頻,可能就比這個科技新聞更吸引人。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1.6%。這麼多人上網,信息競爭太激烈了,有時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反而會被忽略。
其次,這個科技成就其實挺專業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理解它的意義。比如,腦機介面技術(BMI),這東西聽著就很高大上,但具體是怎麼回事,普通人可能一頭霧水。這就導致很多人覺得這事兒跟自己關係不大,自然就不會太關注了。
舉個例子,就像你看到一篇關於量子物理的文章,雖然知道很重要,但看不明白,自然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根據一項調查,只有不到30%的網民對科技新聞感興趣,大多數人還是更關注娛樂和生活類內容。
還有個不得不說的問題,就是媒體的偏向。現在有些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更喜歡報道一些爭議性事件或者八卦新聞。
超過60%的網民表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娛樂和八卦類的,真正有價值的科技新聞反而很少見。這種媒體偏向不僅影響了公眾的信息獲取,也加劇了對某些正面新聞的忽視。
再來說說期望值的問題。大家對科技的期望越來越高,總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科技發展是個長期過程,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腦機介面技術雖然能讓癱瘓患者動起來,但距離大規模應用還有很多技術和倫理問題需要解決。
根據《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幾家機構,在進行腦機介面的臨床試驗,真正受益的患者數量還非常有限。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失望,甚至產生負面情緒。比如說,有人可能會說:「這東西真的靠譜嗎?」「會不會又是假新聞?」這種懷疑態度也會導致正面新聞被冷落。
最後,我們還得談談社會心理因素。有一種現象叫「消極偏差」,就是人們更容易記住和傳播負面信息。所以,即使有正面的科技新聞,也可能會被其他負面新聞迅速取代,或者被一些人解讀為「炒作」。
那說到現在,腦機介面到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腦機介面技術就像是,給大腦和外部世界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
通過捕捉大腦發出的電信號,然後把這些信號翻譯成指令,讓機器或者假肢執行相應的動作。
如果一個人的大腦還能發出「我想動動手」的信號,但這個信號因為脊髓損傷等原因,無法傳遞到手,那麼腦機介面就能接收這個信號,並告訴一個機械手去完成這個動作。
這樣一來,即使身體的一部分無法正常工作,人們還是可以通過「意念」來控制外部設備,實現與世界的互動。
這種技術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但實際上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比如,2019年的一項研究就展示了利用腦機介面技術,幫助一名四肢癱瘓的患者通過「想」來控制一個機械臂,成功地完成了喝水的動作。
這背後的關鍵在於,科學家們開發出了能精準捕捉並解讀大腦信號的技術,同時還要確保這些信號能夠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動作指令。
現在,腦機介面技術主要有兩種接入方式:一種是非侵入式,就像戴帽子一樣,把電極放在頭皮上來捕捉大腦的電信號;另一種則是侵入式,需要通過手術將電極直接植入大腦內部。
非侵入式的方法相對安全,但信號的清晰度和精確度,會受到頭皮和顱骨的影響;而侵入式雖然能獲得更高質的信號,但也有一定的風險,比如感染等。
說到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其實各有千秋。美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早,像Neuralink這樣的公司就在嘗試開發更高精度的侵入式技術,目標是實現更複雜的腦機交互,比如恢復視力或聽力。
而中國則更注重於技術的實用性和安全性,特別是在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領域,比如利用腦機介面技術幫助中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據《中國日報》報道,中國的科研團隊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成功開發出多款適合臨床應用的腦機介面產品。
所以它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影響?有什麼用途呢?
在醫療領域,腦機介面技術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比如,對於癱瘓患者來說,通過腦機介面技術,他們可以用「意念」來控制假肢或輪椅,極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
根據《中國日報》的報道,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一種基於腦機介面的康復系統,幫助中風患者恢復運動功能。初步試驗結果顯示,使用該系統的患者恢復速度,比傳統康復方法快了30%。
不僅如此,腦機介面技術還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過腦機介面技術來控制震顫,減輕癥狀。
一項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表明,通過腦機介面技術,研究人員能實時監測和調節大腦中的異常活動,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據估計,全球約有1000萬帕金森病患者,這項技術的應用將為他們帶來巨大的福音。
在教育領域,腦機介面技術同樣具有巨大的潛力。想像一下,學生可以通過「意念」來控制電腦上的學習軟體,進行更加直觀和高效的互動學習。
根據《科技日報》的報道,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一種基於腦機介面的教育系統,該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大腦活動模式,自動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實現個性化教學。實驗數據顯示,使用該系統的學生成績平均提高了15%。
腦機介面技術還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未來,我們或許不再需要手動操作家裡的電器,而是通過思考來控制它們。比如,當你躺在床上準備睡覺時,只需想著「關燈」,房間的燈光就會自動熄滅。這種無縫的交互方式將極大地提升生活的便利性。
不僅如此,腦機介面技術還可以應用於娛樂領域。例如,虛擬現實遊戲將變得更加沉浸式,玩家可以通過「意念」來控制遊戲角色,體驗更加真實的遊戲世界。
根據《中國日報》的報道,一些遊戲開發商已經開始探索將腦機介面技術融入遊戲設計中,預計未來幾年內將推出多款基於腦機介面的創新遊戲。據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預測,到2027年,全球腦機介面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6億美元。
儘管如此,但其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尤其是安全和倫理問題。如何保護用戶的隱私,防止腦電波數據被濫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腦機介面技術的長期使用對人體是否有潛在的危害,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根據《Nature Neuroscience》的報道,國際上已經有多家機構聯合成立了專門的倫理委員會,負責制定相關標準和規範,確保腦機介面技術的健康發展。
信息來源:
國產腦機介面植入又一例!臨床應用前景漸明晰 這些公司已有布局:財聯社
「最強大腦」如何掀起「頭腦風暴」 重慶腦中心將打造集「解讀腦、康復腦、調控腦、模擬腦」為一體的一流科學中心: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