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機器立「心」,為智能賦「理」

2024年11月21日07:53:03 科學 1067

為機器立「心」,為智能賦「理」

中國軍網記者 張曉君 危喬巧 楊濱華

走出家門,自動駕駛汽車緩緩駛來迎接;多隻機器狗行走在烏鎮的大街小巷,為互聯網大會保駕護航;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人形機器人展區,一款融合了感測、控制、信息耦合、移動計算等技術的外骨骼機器人,協助體驗者非常輕鬆地拎起50斤重的水袋……從昔日的科幻,到如今的現實,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人工智慧浪潮洶湧澎湃。

為機器立「心」,為智能賦「理」 - 天天要聞

一輛無人駕駛小巴士行駛在烏鎮街頭接送乘客。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進,給世界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的風險與挑戰。如何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避免人工智慧技術的濫用惡用,確保人工智慧始終朝著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而不是成為刺向人類文明的尖刀?世界各國的人們期待著答案。

在11月20日下午舉行的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主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要倡導發展人工智慧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為目標,以保障社會安全、尊重人類權益為前提,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以人為本、向善而行。

為機器立「心」,為智能賦「理」 - 天天要聞

11月20日,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開幕。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這一共識,集中體現了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主題:「擁抱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數字未來——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歸根結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與人類歷史上開發、運用的各種工具、機器一樣,都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能力提升甚至躍遷了,運用這種能力造成的影響也會隨之增大,「向善」還是「作惡」就不能全憑一念之間。唯有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努力構建普惠繁榮、平等包容的網路空間,藉助人類文明的「工具箱」,應對人工智慧這個「科技變數」,才能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找到正確的道路,有效回應各方對人工智慧發展與治理的關切。

在中華文明史上,有這麼一段話令人震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者達人所不達,智者見人所未見。各國有識之士齊聚烏鎮,要做的就是為機器立「心」,立一顆有溫度、有感情,向上向善的火熱之「心」。這顆「心」,是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的雙向奔赴,堅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人類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數字文明新未來。

世界各國還要為智能賦「理」,賦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互聯網,讓「同球共濟」成為可能。從2014年起,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連續舉辦,各方智慧共識不斷凝聚,數字領域合作持續深化,發布《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件、《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網路主權:理論與實踐》和《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倡議》等一系列重要成果,越來越多的中國理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努力推動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邁向新階段。

為機器立「心」,為智能賦「理」 - 天天要聞

烏鎮世界互聯網科技館內,人形機器人的迎客舞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科技革命總是百舸爭流,但世界各國從來命運與共。流淌千年而綿延不絕的烏鎮之水,向世界訴說著我們這個民族「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格;攜手世界,如同烏鎮的橋,跨越時空的距離,攜山河湖海之利,一起走向更加美好向上的未來!

來源:解放軍報微博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天4篇頂刊論文,上海基礎研究喜迎「開門紅」 - 天天要聞

一天4篇頂刊論文,上海基礎研究喜迎「開門紅」

今天凌晨,4篇來自上海的重磅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4項基礎研究重要成果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劉真、竺淑佳,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合成科學創新研究中心教授倪俊。基礎研究是推動科技發展與變革的原動力,是整個科學體系的...
12年揭秘植物「門衛」,上海科學家新發現再登《細胞》 - 天天要聞

12年揭秘植物「門衛」,上海科學家新發現再登《細胞》

紮根大地、無法自由行動的植物是如何從土壤中數以億計的微生物中,識別出哪些是對自己有益的共生「好友」、哪些是致病「敵人」的?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員團隊歷經12年研究,終於為解開這個曾困擾了全球植物學界幾十年的問題,找到了一些眉目。1月24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
未來的「錢學森」們大量歸國,美國送上神助攻! - 天天要聞

未來的「錢學森」們大量歸國,美國送上神助攻!

一批有望成為新時期「錢學森」「李四光」級別的華裔科學家已經或正在離開美國,回到中國的科研和教學一線,組建實驗室,大幅提高中國大學理工科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美國政府偏執的政策和由此形成的相關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疑的氛圍,為中國贏回這些寶貴人才做了神
植物如何精準識別「敵友」?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精準識別「敵友」?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

北京時間2025年1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研團隊在植物區分「敵友」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該研究有望提高作物的營養吸收,降低我國農業對化肥的依賴,實現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用於此項研究的早期陸生植物粗裂地錢(Marchantia paleacea),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將開展我國10萬人級腸道菌群相關研究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將開展我國10萬人級腸道菌群相關研究

「現階段,我們的個體常常同時會患有兩種或多種疾病,這一人類『共病』存在形態,是世界醫學所面臨的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院長王琦在今日舉辦的一場由2025微生態醫藥產業創新大會上表示,如何以創新模式解決這一難題,開展腸道微生態領域研究有一定必要性和迫切性。 腸道微生...
又一位!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陳婧離開美國,加盟清華大學 - 天天要聞

又一位!知名計算機科學家陳婧離開美國,加盟清華大學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在美華人科學家「回國潮」還在加速。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月22日報道注意到,屢獲殊榮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區塊鏈專家陳婧已離開美國,全職加入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數字圖書館資料顯示,陳婧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塊鏈、智能合約、...
硬派SUV也能漂移?方程豹鈦3又有什麼新技術? - 天天要聞

硬派SUV也能漂移?方程豹鈦3又有什麼新技術?

近日,在牙克石中國汽車中心的冬季極寒試驗場,方程豹鈦3順利完成了低附著力路面漂移和硬派SUV在高附著力地面的漂移測試。這一成績不僅獲得了中汽中心的權威認證,更成為汽車行業的焦點事件,吸引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