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經開區一角。曾業 攝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我們研發的玻璃,有些可以替代電磁爐,有些可以做樓體顯示大屏,有些可以聚光發電,『減碳』能力尤為突出。」11月17日,曾參與崑崙玻璃研發的蔡邦輝,邁入新賽道4年,已成為國內特種玻璃行業的「領頭雁」。
2021年2月,四川英諾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大竹設立總部,蔡邦輝成為「掌舵人」,專攻特種玻璃研發生產。截至目前,其研發團隊已奪得40餘項專利授權,多項「黑科技」被應用到建築、家電、裝飾領域。
給玻璃「抽真空」
最低結露溫度可達-50℃
「真空玻璃,不僅能隔熱隔音,還能防霜防露。」蔡邦輝說,他們生產的真空玻璃,最低結露溫度可以達到-50℃以下。「我們的客戶涵蓋了高端建築、製冷家電、軌道交通、溫室大棚等行業,應用場景多,一直供不應求。」
真空玻璃的隔熱率可達98%。曾業 攝
真空玻璃,為何如此受歡迎?它藏著什麼樣的「黑科技」?蔡邦輝進行了揭秘。原來,這種特種玻璃一般由雙層或多層玻璃組成,玻璃之間用直徑僅為0.2毫米的支撐物呈方陣排列分布,採用真空設計或充填稀有氣體「氬氣」,同時使用一片或兩片Low-e玻璃隔絕熱輻射,四周再採用特殊焊料封接,其隔熱隔音能力比實心牆體還要好。
「給玻璃『抽真空』,必須在真空環境中進行,技術要求特別高。」蔡邦輝告訴記者,他們聯合世界知名設備製造商,研發出中國第一條智能化連續鋼化真空玻璃生產線。整條生產線,即便是滿負荷運轉,也只需要5到6名工程師值守。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智能化連續真空玻璃生產線,於2023年12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最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項目名單,屬於「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技術、裝備及產品」範疇。
40餘項專利授權
引領玻璃行業「綠色革命」
一塊小小的特種玻璃,在方寸之間盡顯科技創新的魅力。
除了真空玻璃,這家企業還有不少「拿手絕活」。封面新聞記者走進工廠發現,他們的新材料產品,包括節能易潔玻璃、低導熱型複合建築型材、輕薄型合金材料等。其中一款被稱為「人造大理石」的玻璃,尤為引人注目。
蔡邦輝向記者介紹「人造大理石」。張冰乾 攝
「普通的人造大理石,受限於原材料和加工方式,要麼造價高、要麼質量差,要麼會損害人體健康——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蔡邦輝介紹,他們聯合海南大學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專家團隊,成功研發出多種新材料特種玻璃,其中的「人造大理石」玻璃,已通過國家質量管理體系、國家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國家3C認證。
「我們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公司因此成為『真空玻璃國家質量標準』的參編單位。」蔡邦輝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們已奪得國內外專利授權40餘項。同時,由海南大學教授姜宏博士領銜,在公司總部設立了真空玻璃和防火玻璃實驗基地及綜合實驗室,專門從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節能環保材料研發,引領玻璃行業「綠色革命」。
「這幾天,我們每天要向重慶發貨60多噸。」蔡邦輝介紹,這些訂單產品以「無結露玻璃」為主,主要應用於低溫冷櫃等家電領域。「使用我們生產的特種玻璃,保持恆溫的能耗特別低,和使用普通中空玻璃的低溫冷櫃相比,每年每台可節約電費上千元,可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00千克。」
市場「藍海」已開
讓「四川智造」走出國門
鄭州圖書館新館,曾因外牆和房頂採用了真空玻璃,一度成為河南省的「網紅」地標。近年來,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湖南長沙濱江文化園、北京市零能耗示範樓、秦皇島在水一方被動房住宅區等「明星建築」,都因特種玻璃的應用備受關注。
應用於建築行業的特種玻璃樣品。曾業 攝
「專家組模擬玻璃面積為1萬平方米的商務樓全年能耗進行測算,真空玻璃比普通中空玻璃節能50%。」蔡邦輝說,在這種情況下,採用真空玻璃替換普通中空玻璃,每年可節約324萬元電費,同時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540噸。因此,在追求高效節能和環保的當下,特種玻璃正在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推動綠色建築和低能耗建築發展的重要力量。
「可以運用到建築行業的特種玻璃,除了真空玻璃,還有陶瓷玻璃、蝕刻玻璃、聚光玻璃、顯示玻璃等多種特種玻璃,這個市場是一片藍海,前景廣闊。」蔡邦輝舉例說,在地標性建築物牆面上安裝「裸眼3D顯示屏」,當下特別流行。這種顯示屏的玻璃,就是一種特種玻璃,國內擁有這種玻璃生產技術的企業不多,他們是其中之一。
「我們正在布局國際專利,讓『四川智造』走出國門,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蔡邦輝介紹,當前,在全力趕製國內訂單的同時,他們已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特種玻璃,在國際市場成了搶手貨。「概算投資5億元、佔地50畝的二期項目,11月份已破土動工。我們計劃新建4條全國產化的連續自動化生產線,力爭2025年4月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