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2024年02月26日11:45:05 科學 1041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深度長文,希望您能夠認真看完,感謝您的支持!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於50億年前,當時太陽系一片混亂,太陽誕生以後,吸收了周圍大量的物質,所以太陽的質量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質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0.14,從佔比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太陽的質量非常大,由於太陽已經佔據了大量的物質,所以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質只能夠吸收太陽系中少量的物質,所以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質量和太陽相比,相差很大,在八大行星當中,木星的體積和質量是最大的,水星是體積和質量最小的天體,而地球的體積不大不小,地球和其它行星最大的區別在於,地球誕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現給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類出現以後,解開了地球上很多的奧秘。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地球自生命出現以來,經歷了30-40億年的時間,現在存在生物大約2000萬-5000萬種,其中動物有150多萬種,昆蟲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動物,目前已了解的有100多萬種,哺乳動物估計現存5000種,世界已知4181種,鳥類估計現存11000種,世界已知8974種,爬行類已知6300種,兩棲類已知4010種,在眾多生物中,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的誕生是一段非常漫長而神秘的歷史,幾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 人類祖先,它們通過狩獵和採集為生,不斷演化、進化最終成功進化為現代人類,根據科學家對基因的研究得出,最早的人類祖先可能是非洲的直立人,他們是現代人的原型,大約200多萬年前,直立人滅絕,取而代之的是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人類從誕生以後就開始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奧秘,經過幾千年的科技發展,現在人類已經能夠走出地球探索宇宙,這說明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人類被浩瀚的宇宙所吸引,人類想要了解宇宙到底有多大?在宇宙中是不是還存在其它生命?帶著這些疑問,人類走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從人類走出地球之後,人類最早探索的行星就是金星,金星和地球非常近,其質量、密度和半徑都和地球非常相近,科學家將金星和地球稱為是姐妹星球,前蘇聯是發射金星探測器最多的國家,在近20年的時間內,一共發射了28枚探測器,從金星1號到金星6號探測器都在進入金星大氣層後失去聯繫。經過改進後的金星7號和8號都成功在金星表面著陸。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在1975年的時候,金星9號和10號基本同時在金星著陸,這兩枚探測器都安裝了專門的冷卻系統,其中金星9號只運行了53分鐘就失聯了,不過在這段時間內,金星 9號給人類發回了首張金星表面的照片,讓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金星地表的情況,後來在1978年,科學家又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但是這兩個探測器在進入金星大氣層之後,都出現了一定的故障,沒有傳回任何信息就已經失失聯了,之後改進的金星13號探測器,成功傳回了很多金星的照片,在這幾張彩色的照片中,科學家證實了金星上面存在酸雨的現象,而且整個金星表面都有颶風,因此金星有整個太陽系中最平坦的地表,後來到了1982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金星14號,但是由於登陸並不是很成功,所以傳回的照片並不是很多。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從金星14號之後,蘇聯就再也沒有發射探測器,除了蘇聯之外,其它國家也曾經發射過多個金星探測器,1978年,美國的"先驅者·金星"任務成功進入了金星的軌道,進行了對金星大氣和雲層的詳細研究。這是美國首次探測金星,為後續任務提供了寶貴的數據。1984年,日本的"散射者"探測器成功飛越金星,獲取了有關金星大氣層的數據。此後,日本還計劃在2020年代發射名為「金星考察計劃」的任務。通過人類對金星的研究發現,金星的環境非常惡劣,根本不適合生命生存和居住,慢慢的人類對金星的探索也就變得越來越少,雖然金星有自己的大氣層,但是金星的大氣層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它的濃度非常大,這和我們地球上生命需求的氮氣和氧氣完全不同,就這一條就難以適合生命生存。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而且金星大氣壓非常強大,比地球高90倍左右,所以金星表面就相當於地球上水下900米的情況,這對於已經在地球表面習慣標準大氣壓的人類來說,簡直無法想像,而金星的自轉周期非常慢,達到了243天,比它的公轉周期還要從,由於速度太慢會導致晝夜溫差較大,金星作為太陽系第二顆行星,它的表面溫度比水星還要高,這是導致金星環境惡劣的關鍵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科學家認為主要是因為金星的大氣層,金星的大氣層和太陽系中其它的行星大氣層都有明顯的不同,金星的大氣層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組成,還有微量的氮氣、二氧化硫等其他氣體,這種厚重的、不透明的大氣層是金星有如此之高的原因,金星大氣層非常厚,其表面的壓力是地球的90倍以上。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這種高壓導致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壓縮成一種緻密的超臨界值,這種液體能夠捕獲大量的熱量,然後輻射回地面,而且金星的自轉非常緩慢,這說明金星上的風非常脆弱,在地球上,風有助於將熱量分布在地球四周,防止任何一個地區變得太熱或者太冷,但是在金星上面,缺少風意味著熱量被長時間的困在一個地方,所以造成了這個星球表面的極端溫度,在人類沒有探索金星之前,人類曾經幻想金星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或許有藍色的海洋、綠色的森林,豐富多彩的生物,甚至可能還存在文明,人類憧憬的金星可能是未來人類首選的宜居星球,但是沒有想到,金星是一顆煉獄星球。不過蘇聯的探測器在用雷達穿過金星濃密的大氣層掃描金星時,偶然間發現金星的某些地區竟然分布著兩萬座城市的遺址。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一開始的時候認為,這些城市廢墟可能是大氣層干擾造成的現象,或者是探測器的儀器出現了某些問題,但是科學家經過深入研究分析確認,這的確是一些城市遺址,它們呈現出一個很大的馬車輪形狀,四通八達的道路連接中央的大城市,這些城市中都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科學家估計這些是通往地下城市的入口,而且科學家通過分析得出,這些城市遺址至少有800萬年的歷史,難道說金星在早期的時候存在文明?要知道人類從200多萬年開始誕生,而金星上面的城市歷史有800多萬年,這說明金星文明比人類文明要早很多,如果說金星上面存在文明,那麼金星早期的時候環境應該非常舒適,科學家認為,早期的金星和地球非常類似,而且有海洋存在。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而地球上的生命就是誕生於水中,那麼金星早期的生命可能也是誕生於海洋中,在幾十億年前,金星表面的溫度一定沒有現在這樣高,當時的金星應該和地球一樣,處於太陽系最適合的宜居地帶,這其實和太陽的變化有關係,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太陽的燃燒和地球上的燃燒是有區別的,太陽的燃燒是內部核聚變的反應,太陽的中心溫度1500萬度,壓力有3000億個大氣壓強。1500萬度的溫度是不足以點燃核聚變的,因此其觸發核聚變的原因是這個巨大的3000億的壓力。在強大的壓力下,氫原子的核外電子擺脫了原子核的束縛,原子核終於碰到一起發生了融合,一連串的核聚變就開始了。太陽中心的核聚變是由4個氫核聚變成一個氦核,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太陽核心每秒鐘有6億噸的氫轉變為5.96億噸的氦,並有約400萬噸氫的能量轉化為光和熱,每秒釋放能量為3.8×10^26 J,以電磁輻射方式擴散到太空,地球從而獲得了其20億分之一的能量。但是在太陽誕生初期,太陽的亮度和釋放的熱量並沒有這麼多,當時的金星接收到的太陽光熱量應該和現在地球接收到的太陽光熱量差不多,所以當時金星上面的環境應該和地球現在的環境類似,既然地球這顆行星能夠誕生生命,那麼金星在早期的時候也可能會誕生生命,不過金星早期的時候是不是進化出了智慧生命?目前科學家還在積極的研究當中,近年來,科學家在金星大氣中發現了一種叫「磷化氫」的分子。並且科學家認為,磷化氫分子和生命有關。它的存在可能暗示著金星上存在生命跡象。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但是最新研究發現,金星可沒有地球這麼幸運。金星沒有出現過海洋。瑞士的科學家模擬了40億年前的地球和金星的氣候演變過程。模型顯示,雖然40多億年前的太陽的亮度只有現在的70%左右但是當時金星上的氣溫還是沒有低到讓水蒸氣凝結形成降水的程度。這也就意味著,海洋從來都沒有在金星上出現過。海洋都沒有出現過,金星也就不會有生命出現了。而探測器在金星上面發現的城市廢墟可能並不是真的,不過現在科學家也不能夠完全確認,畢竟人類對金星的探測越來越少,對金星內部的了解也越來越少,如果說人類改造金星,那麼金星能夠成為一顆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嗎?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科學家認為第一點就是製造氧氣,不管是二氧化碳還是硫酸,都能夠通過化學反應生成氧氣,,只要有了氧氣,就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條件,二氧化碳能夠通過人工培養植物來轉化,濃硫酸能夠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氧化物的化學反應來進行氧氣製造,不過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大規模的轉化濃硫酸現在還無法實現,第二點就是消滅硫酸,由於金星表面缺少水資源,如果能夠通過熟石灰和濃硫酸中和,那麼就能夠抵消大量金星上面的濃硫酸,還能夠製造生物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第三點就是降低溫度,金星比地球距離太陽更近,它的地表溫度高達450-500度。但是這個高溫並不是因為距離太陽更近,而是因為星球被厚重的二氧化碳包裹,從而形成了溫室效應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地球上任何的生命都不可能在500度的高溫中生存,所以降溫是非常重要的,地球的成分是 79% 的氮氣和 20% 的氧氣,但金星上形成乾冰後,大氣層的成分將是 99.9% 的氮氣。也許可以通過將微生物送到金星來獲得氧氣,這些微生物可以將乾冰轉化為碳和氧氣。也可以從地球發送化學物質來分解乾冰,但微生物可能是更有效的選擇。這個過程將使大氣中充滿氧氣,創造出適合呼吸的氣氛。多餘的冰必須轉化為水或從地球上清除,因為「核冬天」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夏天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改造金星,人類需要做的地方有很多,而目前為止,人類連登陸金星都是非常困難的,更別說改造金星了,相比於金星來說,火星的環境要好很多。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火星也是距離地球比較近的一顆行星,火星是地球軌道外側的行星鄰居,它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只有5500萬公里左右,因此火星到地球的距離是比較近的,一般來說,從地球發射的探測器經過6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抵達火星,為了探索火星的奧秘,科學家們也發射了很多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是海盜一號火星探測器,在1976年的7月20號成功登陸,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是美國發射的海盜二號,在1976年9月3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海盜二號的這次任務是去探測火星表面的溫度、磁場、風速、光譜等等,之後科學家還發射了其它的火星探測器,比如說毅力號、勇氣號、祝融號等等,通過科學家對火星的研究發現,火星的環境和地球相比也是非常惡劣的。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首先,火星表面非常的乾燥,沒有流淌的液態水。我們通過火星探測器傳回來的火星地表的照片得知,火星表面就像是地球上的戈壁沙漠,一片荒涼。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大量流水侵蝕的痕迹,火星上曾經存在過浩瀚的海洋,但那都是幾十億年前的事情了。火星表面沒有液態水是人類在火星上生存的一大考驗。除此之外,火星表面要比地球寒冷很多,火星是地球軌道外側的行星,它到太陽的距離要比到火星的距離遠很多,因此火星上面的溫度要比地球寒冷很多,火星的年平均溫度在零下55攝氏度,最低的時候能夠達到零下133攝氏度,而地球上南極最低的時候溫度只有零下25度,所以在火星上面生存,晝夜溫差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過這些都不是火星最主要的問題。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火星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大氣層和磁場,大氣層能夠保護生命,使得生命不會直接被太陽光的紫外線和宇宙輻射所照射,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生命就會直接暴露在紫外線和輻射下面,使得生命沒有辦法長久的生存下去,而磁場能夠保護大氣層,使得大氣層不會被太陽風吹散,沒有磁場的保護,大氣層就無法長期存在,地球之所以能夠擁有厚厚的大氣層,就是因為地球擁有強大的磁場,而火星的磁場消失目前科學家也在積極的研究當中,科學家認為,在早期的時候,可能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火星,導致火星的磁場消失,沒有磁場的保護,火星大氣層也慢慢的消失了,所以火星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如果人類想要移民到火星上面,那麼也必須對火星進行改造。

人類為何不願意研究金星?科學家:因為越了解金星,越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不過相比於金星來說,火星改造起來要比金星改造起來容易很多,只要能夠讓火星擁有強大的磁場和大氣層,火星上面就會變得和地球類似,這樣人類就能夠移民到火星上面,雖然看上去非常容易,但是人類現在的科技還無法做到,不過小編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類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只要人類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說不定人類能夠成功將火星改造,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長期徵集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重生之後,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每周六,葉檀老師都會親自回復,並在公眾號上發出,有苦難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葉...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 天天要聞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硅油紙是空氣炸鍋的「神仙搭子」,更是懶人的超級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麼,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我們買的硅油紙,真的安全嗎?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硅油紙是一種由原生紙漿、淋膜層和食品級硅油層構成的食品接觸用紙。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 天天要聞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製造三文魚:海洋生態危機與經濟不平等》,[挪]西蒙·塞特爾 、[挪]謝蒂爾·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頁,88.00元三文魚因鮮嫩的紅色肉質和富含優質的Omega-3脂肪酸,備受食客喜愛,被譽為高顏值的健康食材。不過,我不確信的是,讀完《製造三文魚》之後,還有多少讀者能毫無顧慮...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繼去年的空氣造澱粉之後,這段時間我在網上就看見個更逆天的:武漢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從稻米里生產人血......「稻米」,「生產」,「人血」,每個字都能看懂,連起來一讀差評君我是真納悶了,這還是中文嗎?再一看,好好好,這居然還是人民日報發布的......由於這些關鍵詞太過魔幻,差評君我這不得不連夜查資料調查一番,看看...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