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海洋科學家理查德·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英國海灘上發現了很多米粒般大小的塑料碎屑,它們尺寸大都在0.5毫米以內,他把它們稱之為「微塑料」。
不可思議的微塑料污染源。
幾乎所有的微塑料都來自於日常生活當中。
可微塑料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來源一:輪胎
輪胎是由橡膠和大約60%的塑料(苯乙烯丁二烯)製成。
車輛在行駛中輪胎摩擦地面導致輪胎磨損,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微塑料。
在英國就每年就產生大約6.3萬噸的塑料粉塵。
這些塑料粉塵被水沖入下水道,從而進入河流和海洋。
來源二:洗滌劑
各種含有清潔成分的洗滌劑和消毒劑都包 含聚乙烯(PE)或者聚丙烯(PP)等微塑料。
我們日常使用的濕巾,包括但不限於嬰兒 濕巾、擦手濕巾、卸妝濕巾等等,一般都 是由聚酯、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和天然纖 維的混合物)製成。
這些物質在水中不會溶解。
來源三:茶包、煙蒂、油漆、外賣飲料杯內的塗層等等。
微塑料顆粒
微塑料又是怎麼回歸人體的呢?
2018年,科學家對南極鱗蝦進行了研究,發現南極磷蝦能攝入微塑料。
南極磁蝦用大顎(mandible,磷蝦的咀嚼器)將微塑料磨成納米塑料,然後再排泄迴環境中。
科學家猜測,就連遙遠的南極都能出現吃塑料的生物,那麼在其他環境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生物呢?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刑寶山教授聯合中國海洋大學趙健教授對此進行了研究。
兩位教授選擇了一種廣泛分布於全球地表水的常見浮游生物——輪蟲作為研究對象。這種浮游生物體長不超過0.5毫米,在鄱陽湖,每升湖水中就有超過900萬隻輪蟲。
而研究結果也令人大為震驚!
輪蟲能攝入小於10微米的塑料,偶爾也會吃些20微米大的塑料。按照鄱陽湖每升水中平均含20.2個直徑在50-500微米的微塑料計算——
- 一天下來,全鄱陽湖的輪蟲一共能產生1.33億億個納米塑料顆粒。
- 輪蟲吃掉微塑料後,消化道中出現了許多尺寸不一、粗糙不堪的塑料顆粒。絕大部份「微塑料」從微米級消化成了「納米級」。
最後,碎片化的微塑料會從輪蟲體內排出,回到湖水中,最終形成了龐大的塑料顆粒數量。
輪蟲體內微塑料的產生
更嚴峻的是,鄱陽湖還只是一個案例。
全球許多地表水體中微塑料和輪蟲的含量都遠高於鄱陽湖。比如印度阿蒂亞爾河(Adyar Creek)的河口,每升河水中約有10133隻輪蟲。尤其是東亞和歐洲,「微塑料」含量較高的區域恰恰也是輪蟲最多的區域,二者間存在地理重疊。
現在微塑料幾乎無處不在:
海平面以下四五公里;
北極圈的海冰里;
家庭的水龍頭裡;
魚類體內;
甚至是你的心臟里。
其來源可能和最小的輪蟲有關。
根據食物鏈放大作用,在底層生物體內有害物質只有1%,但是到上層就變成了20%。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是人,在這种放大作用下,人體會累積大量的微塑料。當微塑料濃度足夠大的時候,這些化學物質能傷害甚至殺死細胞,蛋白質及DNA都可能受到傷害。
人類很聰明,發明了很多看起來很先進的東西,人們盡情地享受著這些物質帶來的便利,甚至忘乎所以,卻不知這些便利的背後早就暗中標好了價格。